学校网站 ENGLISH

[暑期社会实践专题] 与农村的第一次接触

学生记者 王卓 2002年09月27日 报道 浏览次数:
我从小在京城长大,除普通话外不会说任何方言,对农村的了解更是知之甚少。7月下旬,我到山东潍坊农村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时,就因为不通习俗闹出了不少笑话。

错把玉米当高粱

汽车载着我们向村庄驶去,路两旁的庄稼吸引了我的目光。“看,高粱。”我兴奋的喊着。“高粱?这边没有高粱呀?”随行的朋友一脸疑问。“谁说的,那不是?”我指着两旁玉米说道。“咳,那是玉米。”朋友笑弯了腰,“玉米矮,高粱高;玉米上面没有穗,高粱上面有穗。这些上面没有穗,当然是玉米了,你真是五谷不分。”“又没长出东西,都是一根绿杆,当然分不清。”还没进村,就闹了个大红脸。

进农家被狗吓到

车停在一家门口,热情的主人把我们让进门。可他家的狗却不友好,冲我们狂吠不止。“进屋吧,屋里凉快。”狗却没有这个意思,当在门口,大有一副一夫当关万夫难攻的架势。“没关系,自家狗,不咬人。”主人一再保证。这样大的狗已经让见惯了京巴的我胆颤,何况刚才它的叫声又给了一向怕狗的我一个下马威,所以不论主人怎样邀请,我就是不敢往前走。没办法,主人只好把狗牵走,我们才得以进屋。

不通方言用翻译

进了村,我们开始调查,却没想到在语言上遇到了障碍。老乡浓重的口音让我们这些听惯了普通话的学生觉得比英语还难,往往是他们说了很多,我们的笔记本上却一字未有,不得不让人家重复好几遍,还只听个似懂非懂,而我们稍带京味儿的普通话再加上较快的语速也让老乡如在云里雾里,不停地问:“你说的啥?俺不懂。”这样的交流怎么行?时间有限,现学方言是来不及了,没办法,只好把朋友拉来,充当翻译,以解燃眉之急。

点灶火半天不着

见惯了、使惯了煤气灶,再看农家的灶台真让我们好奇不已。虽然主人一再说灶不好点,我们还是争到了点灶的任务。划火柴、点柴火……,没想到“看人挑担不费力,自己挑担重千斤”,半天我也点不着一根柴火,好不容易点着了,扔进去又灭了。反反复复,灶还是冷的,同行的人催促不已,万般无奈,最好还是请出主人,才把灶点着。

大葱薄饼当烤鸭

中午吃饭,主人端上来的大葱和薄饼又引起了我的误会。“你们这儿也有烤鸭?”我兴奋地问朋友。“烤鸭?”“对呀,你看,大葱、薄饼都端上来了,不就差酱和——”“打住,打住,还有酱,但绝无烤鸭,是大葱蘸酱,山东特有的吃法,薄饼嘛,主食!”

离开了村庄,朋友还在不停地嘲笑我无知,“我奇缺对农村的了解的太少了,作为农业大学的学生,有愧,有愧啊!”我自我解嘲地说道。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