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投资5亿三年施工雄踞学院路 我校科技开发大楼“金码大厦”今日开盘(图文)

记者 林青 2002年10月18日 报道 浏览次数:


新闻中心 侯玉峰 摄影

10月18日下午,我校科技开发大楼“金码大厦”开盘盛典在我校东区隆重举行。全国人大文教卫组织委员会委员、联合国教科文联合会副主席陶西平、北京城建开发公司总经理刘长福、城建集团董事长刘龙华及项目设计、施工、监理单位有关负责人和有关部门领导出席了仪式。我校党委书记瞿振元到场并讲话,副校长李世盛及市国土房管局副总经济师陈同顺、城建集团董事长刘龙华及市、区有关领导为开盘仪式剪彩。到场的还有原中国农大党委书记艾荫谦、原北京农业工程大学校长翁之馨、原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副校长蒋孝三及学校有关部门负责人。《人民日报》等部分媒体记者也参加了仪式。

开盘仪式特邀著名相声演员、城建开发公司名誉职工姜昆和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曹丽娇女士主持。姜昆在开场白中幽默地说,广东人喜欢挑选有雨的日子举行开业庆典。因为发水、发财同音,有水必有财。今天金码大厦开盘正值雨天,是个好兆头,一定会有好的销售业绩。

金码大厦开发方——北京城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长福首先发表讲话,对今天来到现场的市、区、城建和农大各界领导表示欢迎和感谢,强调金码大厦的设计、施工,饱含了城建人对建筑艺术的理解和对广大客户的深情,是高素质人员与高效率管理的结晶,也是开发公司实力的体现。

瞿振元书记在讲话中说,金码大厦的建成为学校增添了一道新的风景线,它与中关村开发区融为一体。农大的师生们将为它提供各方面的支持,也希望各界朋友多支持中国农业最高学府的发展。

第一位与金码大厦正式签约的客户朱新贤作为业主代表发言;金码大厦销售部门有关负责人向来宾介绍了金码大厦基本情况。

仪式中还举办了丰富多彩的联欢活动。有欢庆锣鼓、舞狮表演、小品、抽奖、魔术、相声、歌曲等表演。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现场乐队也来到现场为大家做了精彩演奏。

金码大厦是我校与城建开发公司多年合作的结晶。1993年4月23日由原北京农业工程大学与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所属的华联房地产开发总公司(于1995年7月25日更名为北京华裕兴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合建北京农业工程大学科技开发综合楼。学校出土地,负责学校围墙内30户教职工的住房拆迁和有关实验室、劳动服务公司等的搬迁工作和建设工地的临时用水、用电、建设用地的“三通一平”。合作方投资工程建设和配套设施全部款项。经过几年的努力,该项目进行了立项、规划、勘察及土地评估,申报列入年度基建计划项目,办理土地转让手续、交纳土地出让金,办理扩初设计审批等。该项目于1996年3月4日北京市城市建设工程开发公司参与联建,并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重新修改设计。经过三方共同努力完成了规划设计许可证和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和开发证等前期手续。于1998年12月26日举行了开工典礼,并于1999年3月10日正式施工。2000年6月27日经市计委、市建委批准该项目合作方由北京华裕兴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转为北京市城市建设工程开发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开发建设(三方转两方)。该工程由城建集团一公司农大项目经理部(王德青年突击队)组织施工,分别于1999年10月30日、2000年8月4日两次通过“长城杯”检查验收。该工程预计今年年底前竣工,明年上半年可以投入使用。

金码大厦地处中关村科技园区,位于中国软件信息产业研发一条街——学清路与清华东路交汇处。属于当前房地产投资热点——中关村与奥运村的重叠地带。作为学院路第一高度的5A级智能化办公大厦,全高近百米,雄踞学院路与清华东路交界处,。它东接机场路,西出中关村,南下金融街,北往上地高科技园区,享有“五纵七横”畅通便捷的交通网络。金码大厦外观以浅灰色石材及玻璃幕墙为主,两塔合抱,呈双箭齐发之势,是学院路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中关村中心区的一颗明珠。

该项目规划用途为商贸、办公、公寓综合性写字楼。该项目为合建项目,群楼部分中间以45度虚轴为界线设置一道实墙作为产权分界线,双塔分为A、B两座,靠学清路一侧为A座,是中国农业大学综合楼。靠南清华东路一侧为B座,是投资方综合楼。学校综合楼为自用和自营。投资方综合楼可进行商品房经营。

大厦总占地面积为1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9万多平方米。地上1-4层为裙楼,5-23层为塔楼。地下三层为车库与设备层。B座地上四层为商贸中心,可为大厦聚敛人气,还有十九层双塔型办公区,包括第五层的阳光泳池, 集商业、写字、会议、展示、康体、文娱于一体。 A座1、2、4层为商务用房,第3层是会议中心,13-20层为客房,按4星级宾馆标准装修,与第三层配套,可在此召开大型会议。二层是餐饮中心。

金码大厦投资近5个亿,从1999年开工,到现在开盘历时三年半时间,是跨世纪的工程,也是多年来方方面面心血的结晶,与会者普遍认为,金码大厦既是北京城建集团的精品建筑,也是学校的品牌,是校企合作的典范。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