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超越
作者:凌伟强(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国式现代化是独具超越性的伟大创举,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对中国式现代化超越性的阐述,应从历史维度、理论维度和现实维度来进行。
一、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国传统复兴模式的超越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了无数的潮起潮落,有过引领世界潮流的辉煌时期,也有过民不聊生、家国凋敝的战乱年代,兴衰交替之间,中华民族求复兴、创盛世的实践在历史上被一遍遍地书写。近代以来,经历了外敌入侵、军阀混战的衰败、战乱,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开始了谋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华民族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但是,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而来的,是部分人对“民族复兴”内涵的误解,片面地认为当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重新复制封建时期所创造的“盛世”,盲目地“崇古”“仿古”“复古”。显然,这不是我们追求目标的应有内涵。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一条新路,中国式现代化为这一目标注入了独特的新内涵,实现了对中国传统复兴模式的超越。
概言之,这种独特内涵与历史的超越性就体现在:一是中国式现代化以其全民共有属性,实现了对封建时期天子坐拥四海、一家独占万邦的“复兴”“盛世”模式的超越,其所具有的人民立场决定了所追求的复兴、盛世,必然具有人民属性,是成就由人民创造、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属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现代化。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逐步推进与实现,离不开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的复兴征程要行稳致远,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集体与领导核心,才能焕发出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作为中国式现代化这条复兴新路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阶级属性、追求目标等将其与封建统治阶级区别开来,从而实现了中华民族求复兴、创盛世的领导力量从统治角色、主人地位向服务角色、公仆地位的转变。
二、中国式现代化对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的超越
对于东方落后国家如何发展、建设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也有过相关的论述。例如,马克思晚年对东方社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东方社会主义国家“能够不经受资本主义生产的可怕波折而占有它的一切积极的成果”的设想。另外,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中,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是一种“历时态的关系”,即二者是相继出现的关系,但事实却是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呈现出同时空并存的状况,这显然与马克思恩格斯所的设想有所差异,这也对中国如何创新性的应答在落后社会主义国家推动现代化建设、处理好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等考题提出了新的要求。
站在中国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条件中,中国式现代化基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束缚到生产力的发展,从而跨阶段地从封建社会进入以公有制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主义。同时,从本国实际出发,充分尊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吸收和运用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有益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另外,在利用资本、市场等手段促进生产力充分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西方人道主义所具有的虚假性、颠倒性和欺骗性,实现了人道主义的中国式发展。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从未背离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的基本框架,在实践上创新了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实现了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国家发展道路设想的超越。
三、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的超越
如果从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形态演进的阶段来看,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比较差异最为引人注目,尤其是基于两种社会形态在时空上并存的现实,这种差异给人更加直接的感官冲击。归纳而言,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以其全面性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片面性。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西方现代化道路以资本逻辑为导向而促使人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逐渐物化,沦为物化人、“单向度的人”的问题,而是要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协同并进,从而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西方现代化道路中极少部分人占有社会绝大部分财富、两极分化等矛盾,而是要实现“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西方现代化道路中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推行“西方中心主义”“丛林法则”等思想理念,而是要实现走和平发展道路,“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的现代化。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从个体到国家,再到整个人类层面都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超越,也充分体现出作为后发现代性国家对历史与现实的充分借鉴、深刻反思。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以其和谐性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冲突性。中国式现代化是和谐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人与自身的和谐共处,从而超越了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工具理性代替价值理性,以及在这种背景下,人作为劳动的主体,随着其劳动实践、创造价值的深入和增加,而逐渐丧失自身价值,最终无法确证自己存在的冲突;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存,从而超越了西方现代化道路中人与人的关系被消解、掩盖,而替代为物与物的关系等问题;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从而超越了西方现代化道路中人与自然对立冲突、崇尚征服自然却导致生态问题层出等矛盾。可见,中国式现代化以其和谐性从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三个层面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全方位超越。但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和谐性并非代表着矛盾的彻底消除,而是一种良性的、进步性的矛盾运动,而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冲突性则更指向其破坏性、落后性和腐朽性。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以其属人性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属物性。中国式现代化是属人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以其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的发展为逻辑导向的为人属性,超越了西方现代化道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特征,以资本逻辑为导向的为物属性;中国式现代化以其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发展成就由人民共创,紧紧依靠人民,不断向人民群众汲取推动实践发展力量的人民主体性,超越了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以“暴力掠夺殖民地”“以其他国家落后为代价”,在全世界攫取更多剩余价值,从而供少数资本家享有的资本主体性;中国式现代化以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摆在至高无上地位的人民至上性,超越了西方现代化道路中崇尚资本、“拜物教”“消费为王”等,人从目的沦为手段的利益至上性。概言之,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共享论、人民主体论和人民至上论,从目的、手段和性质的层面对西方现代化道路实现了超越,也从本质上突破了西方现代化的限制,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当然,中国式现代化并不是对超越对象的完全抛弃,而是积极的扬弃。同时,“现代化有共性,比如城市化、工业化等,这是技术的问题”,也是生产力的问题。我们不能轻视、无视我国的发展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客观事实,认为我国的发展已经全方位的将西方远远甩在身后,这并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