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重大项目“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战略目标和实践路径研究”开题会顺利召开
中国农大新闻网讯 8月19日上午,马克思主义院张晖教授主持的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重大项目“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战略目标和实践路径研究”开题论证会顺利召开,会议采用线上的形式进行。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艾四林、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季正聚、复旦大学公共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石磊、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蒋永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教授张旭、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林作为评审专家出席会议。北京市社科联、市社科规划办理论研究部干部马丹、中国农业大学社科处处长张颖参加会议。会议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卢兆彤主持。
卢兆彤主持会议
张颖处长致欢迎辞,并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校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思路以及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国际发展与减贫领域取得的显著科研成果,并对参加开题论证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衷心感谢,预祝项目顺利实现预期目标。
张颖致辞
马丹老师介绍了2022年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别委托重大项目的立项背景,希望能够充分发挥张晖教授课题团队在“三农”问题研究上的突出优势,期待课题团队在共同富裕领域取得突破性的研究进展,形成高质量研究成果。
马丹做立项背景介绍
张晖教授作为课题负责人从选题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思路方法、创新之处、研究计划、预期成果等方面进行了汇报。评审专家充分肯定了本课题的重要意义、学术价值和设计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建议。
张晖汇报
艾四林教授充分肯定了本课题的选题价值与意义,认为共同富裕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课题研究的站位要更高、视野要更宽,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底色,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新胜利“新”的集中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成色如何要看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和旗帜;要高度重视共同富裕的文化环境建设。季正聚研究员指出共同富裕是人类长期追求的一个目标,只有共产党人把这个目标逐渐变成了现实,实现了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要避免掉入共同富裕的认识误区;在共同富裕实践中要着力解决好政府有为和市场有效的问题。石磊教授认为课题的问题切入比较准确,研究的内容和逻辑框架比较完整;建议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理论基础以及实施的政策和体制安排,在问题提出部分突出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格局思想,从“五位一体”的角度探讨影响共同富裕的因素。蒋永穆教授强调课题在研究视角和方法上要突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是在新发展阶段的新经济基础上提出的,“全体”是对“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进一步升华,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与文明的新形态同步推进;要着重回答如何处理好“分好蛋糕”和“做好蛋糕”之间的关系、三次分配如何有效结合、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如何协同推进、农业农村农民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等问题。张旭教授指出整体的课题设计具有正本清源的作用,在研究的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共同富裕道路的新探索、共同富裕理论的新阐释、共同富裕目标的新部署,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梳理共同富裕思想,明确共同富裕的主体问题。此外,课题一定要有案例研究,总结共同富裕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以增强课题的政策指导性。刘林教授认为课题研究的核心应聚焦于城乡共同富裕的理论和实践层面上,指出对共同富裕的理解关键在于科学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把握,对共同富裕的研究要立足于全新的历史方位的认识、要回应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
艾四林、季正聚、石磊、蒋永穆、张旭、刘林发言
课题负责人张晖表示,课题组将充分吸收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继续完善课题的研究思路和设计,扎实开展课题研究,确保高质量地完成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任务,为研究和阐释党的共同富裕方略贡献力量。
线上参会人员
最后,卢兆彤书记代表马克思主义学院向与会的领导与专家表示感谢,表示学院将大力支持该项目的开展,期望项目研究团队能早日产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并欢迎各位专家和老师在疫情允许情况下来到农大指导工作,开展进一步的合作与交流。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武根、副院长王琳、袁富民、史志乐、项荣建、董济杰等青年教师和一些研究生参加了开题论证会。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供图: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孟祥慈
责编:李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