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旧版回顾

潜力挑战 机会共赢 ——记“中国能为非洲农业发展提供什么”研讨会

国际援助官微微信公众号 2018年08月24日 报道 浏览次数:

8月23日,为了迎接9月初即将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峰会,由中国农业大学南南农业合作学院、人文与发展学院、南南合作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主办的题为“中国能为非洲农业发展提供什么——非洲农业发展潜力及中非农业合作建议报告发布”专题会在北京举行。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南南合作学院、人文与发展学院参考国际上现有的一系列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数据,形成了介绍非洲农业发展的现状、挑战与发展潜力的报告,同时探讨了在中非合作的框架下,就中国如何协助非洲实现农业增长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会议是由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南南合作学院、人文与发展学院唐丽霞教授主持举行。大会分为三部分,午间演讲、报告发布会、嘉宾专题研讨会。

图:中国农业大学南南农业合作学院院长 李小云教授(右)、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南南合作学院 唐丽霞教授(左)

图:李小云教授演讲现场

中国农业大学南南农业合作学院院长、人文与发展学院李小云教授作为特邀主讲人,从专业角度就中非关系进行解读,指出中非关系由兄弟关系向朋友+伙伴关系以及中非关系由浅入深转变的现实意义,并就在坦桑尼亚的实际工作研究,提出中国向非洲农业发展的援助建议与市场运作指导。

图: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 武晋教授

图:武晋教授做报告发布

发展潜力报告由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中国南南农业合作学院武晋教授介绍其具体内容。她指出报告以最新研究成果和数据为依据,就非洲农业发展现状、挑战与发展潜力进行研究,并就中国如何协助非洲实现农业增长提出了相关建议。

图:嘉宾专题研会现场

第三个环节,参加专题研讨会的嘉宾有:唐盛尧-中国农业农村部国际司副司长、陈志钢-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兼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办公室主任、刘东-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高级项目官员、刘汉武-北京德邦大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境外农业开发产业联盟秘书长、徐秀丽-中国农业大学南南农业合作学院副院长、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此环节畅谈中国能为非洲农业发展提供什么,与此同时非洲农业能为中国做些什么。 

图:中国农业农村部国际司副司长 唐盛尧

图:中国农业大学南南农业合作学院副院长 徐秀丽

图: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兼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办公室主任 陈志钢

图: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高级项目官员 刘东

图:北京德邦大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汉武

图:论坛主持人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南南合作学院 唐丽霞教授

唐司长认为:政府客观的引导、科技方面的投入、社会更多人的关注与行动,这是中非双边合作值得提倡的。

徐秀丽教授认为:我们从被动到主动,大家知道1994年我们有一本非常著名的书叫《谁来养活中国》,这是美国人出的书。2016年美国人又出了一本书,叫《非洲将养活中国人吗?》也是一个。在这两本书里面大家看到了中国都是作为一个宾语出现的。2018年我们提出这样一个命题“中国能为非洲的农业提供什么?”中国作为一个主语出现的。这个过程中就可以看到宾语到主语的转化,到主语的转化就说明你的叙事、你整个的阐述故事的方式要发生变化了,当我们成为主语的时候可能我们就不能像以前那样报道中国的农业或者中国对非洲的一种关系。我们可以说如果作为主语的话,我们更多的要思考我们“是什么”,我们要干什么?所有的探索都结合起来作为一个农业大的范畴或者中国对于非洲农业发展的概念设置这样一个主动的议程。比如说我们是不是可以发起一个”非洲农业丰收计划”,这样是不是就很清晰的点明了我们中国对于非洲农业的一个希望,有了这样一个共同的目标,我们就不会局限于某一个一个具体的项目了,而是各个单位、各个项目之间会有个共同的声音和标志。第二个当我们讲中国能够为非洲农业发展提供什么的时候,还是需要站在全球的价值链上思考中国能为非洲的农业提供什么。后来我们发现这样子一个转换。实际上最近几年这样的呼声渐渐下去了,我们发现媒体上多起来中国要为全球的粮食安全提供贡献,要为全球的粮食安全,并且怎么通过提高粮食安全我们通过提高非洲的粮食安全提高全球的粮食供给。所以这样一个转换我觉得,当然是我们学习的一个结果,另外一个,我觉得我们在理解这样一个命题的时候必须放在全球范围之下。中国作为双循环中间的枢纽位置连接到发达国家经济体的工业制成品的贸易以及非发达国家甚至说更南方国家之间的另外一个层面的贸易。第三个,我们作为社会科学研究者,当我们走入非洲的时候发现有很多文化上、体制上的差异,就是知识和才能上的冲突。

对话互动环节,就中非农业发展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本次活动将以此报告为基础,邀请来自于政策部门、国际机构、非政府组织、农业企业和研究领域长期关注中非农业合作的专家和实践者及《环球时报》《国际援助》杂志等多家媒体单位代表进行讨论,畅谈中国到底能够为非洲农业发展做些什么。

据悉,中非农业合作开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已有60多年的历史,中国对非一直进行着农业技术体系和发展经验的平行分享,通过援建农场、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派遣农业技术专家、邀请来华参加农业培训、开展和联合国粮农组织、英国、美国、比尔盖茨基金会等不同机构在农业领域的三方合作,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于非洲农业,推动非洲农业产业园区的发展等多种方式,将中非农业合作列为中非合作的十大计划之一等,中国一直致力于为解决非洲的粮食安全问题和贫困问题贡献解决方案。在此背景之下,中国农业大学也一直在非洲开展非洲农业发展和政策研究,以及相关农业发展行动实践,探索中国农业发展经验平行分享的路径。

在过去几十年中,非洲经济社会呈现发展势头,很多国家如埃塞俄比亚、卢旺达、加纳等国工业化速度加快,但非洲大陆,特别是撒哈拉南部非洲在总体上依然落后,能够吸纳劳动力的制造业及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依然十分落后,非洲经济社会转型仍然十分缓慢。与此同时,由于资本和技术的严重匮乏,导致非洲农业自然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从而养活非洲人口,于是形成了如下的状况:一方面土地资源丰富,另一方面农业又呈现劳动力过密化的现象。在土地替代型技术和劳动力替代型技术严重缺乏的双重压力之下,非洲的土地生产力和劳动生产力都极为低下。经济社会转型缓慢和农业生产力低下直接导致了非洲偏高的贫困发生率和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现象。非洲国家经济社会转型的缓慢、农业发展迟缓与居高不下的贫困发生率交织在一起,构成了非洲发展的困境,也同时成为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非洲国家无论从过去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以及未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方面来衡量,都远远落后于世界的其他的地区,尤其是落后于亚洲地区。

“南南合作、国际发展合作洞见”是2018年由中国农业大学南南农业合作学院、人文与发展学院发起的一个对话栏目,针对南南合作和国际发展领域的前沿和焦点问题展开,尤其关注与发展知识、发展合作和发展治理等相关的农业和农村发展、减贫、社会转型等领域,旨在通过对话和交流,展现该领域前沿观点、实践探知和经典议题。

《国际援助》杂志提议借此平台尝试:政府导向+智库研究(高校专家)+媒体传播,聚合各方优势,发挥专业潜能,形成目标合力,集团沟通运作常态化,共同迎接挑战,创造机会,发展合作,实现共赢。

图:研讨会现场

文·图报道:《国际援助》杂志(记者单达 中南 小毕)

国际援助官微微信公众号2018年8月24日报道

注:《国际援助》主管单位为中华出版促进会,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创办的国家级专业期刊,是国内第一本以研究和探讨国际援助工作为主要内容的期刊。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更多
标签: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