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入推进学校党建质量提升攻坚
中共中国农业大学委员会
中国农业大学是我国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光荣历史、优良传统和深厚的红色基因。1919年,我校师生就在时代大潮中觉醒,作为积极参加五四运动的12所高校之一,站在了运动前列。1924年,学校就成立了第一党支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先后有15位农大人为革命壮烈牺牲。2006年,曾被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2009年5月和2012年9月,胡锦涛同志、习近平同志先后视察我校,为学校发展指明了方向。从五四运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学校建设始终与民族命运、国家命运和党的发展紧密相连。
目前,全校有24个二级党组织,502个党支部,9514名共产党员。各级党组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对标争先,不断提升党建质量。
一、加强顶层谋划,完善“五建五提升”工作体系
一是全面对标,加强党建整体谋划。学校党委履职尽责,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以问题为导向,坚持高质量谋划、高质量推进,充分发挥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党建研究会、二级党组织书记工作例会等作用,研究党建工作规划,制订实施党建工作计划,组织课题立项,研究解决党的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先后在全校开展 “基层党建年”“党建质量年”等工作,增强各级党组织抓基层党建工作合力,健全大党建工作格局。
二是建立健全基层党建工作责任体系,抓实“五建五提升”。着力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形成 “述、考、评、督、奖”工作机制,提升政治功能;健全基层组织体系,及时调整校内、野外台站等党支部设置,发挥功能型支部作用,提升组织覆盖;创建党员活动特色,形成“红色1+1”、师生党员“先锋论坛”等品牌,提升组织活力;建好党务工作队伍,选优配强基层组织负责人,加强“双带头人”培育,提升队伍素质;建设支撑体系,投入240万元建成21个“党员之家”,提升保障水平。
二、强化政治功能,不断提高基层党建质量
一是坚持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专职教师岗位数由38人增加到54人,大力度引进专业人才,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成立教师宣讲团,积极开展13个方面的理论宣讲。设立“专业课发挥思想政治功能”教改专项,首批立项63门专业课程,创新课程思政模式。把师德考核优秀作为教职工年度考核优秀的必要条件,年度考核不合格的教职工,在职务(职称)评聘和晋升、评优评奖中实施师德“一票否决”。
二是坚持压实责任,确保基层组织政治把关作用到位。建立健全学院党组织和行政共同决策、教职工党支部主动参与本单位重大事项的体制机制。坚持依托基层教职工党支部,在人员聘用、教职工晋升、评奖推优时“必听”党支部意见,在干部提任考察、后备干部选拔时“必找”党支部书记谈话,在教职工年终考核、师德考核时“必经”党支部审核,在工作实践中凝练形成教职工党支部“三必”的工作机制。
三是坚持学做结合,切实做到教育和管理党员有力。深入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式、全覆盖的学习体系。确定双周三开展理论学习制度,为每个学生党支部配备理论学习导师,积极组织开展“新时代 新使命 新作为”主题党日,连续16年开展期末集中组织生活,让党员参加支部学习和组织生活成为自觉,让支部的基本职能得到回归。
三、彰显三农情怀,肩负起新时代的使命担当
一是服务脱贫攻坚和国家战略,“把论文写在贫困地区大地上”。积极开展支边、支教、支疆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在科技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智力扶贫等方面,深受基层欢迎,被群众誉为“一支永不走的扶贫工作队”。在全国23个省市建立83个科技小院,党员师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帮助解决增产增效问题。联合全国农林高校学子,开展“农科学子助力精准扶贫”主题社会实践,培养“一懂两爱”专业人才,学生深入130个贫困县开展实践活动。积极参与深度扶贫,建立扶贫样板,党员教师李小云获“2017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
二是贯彻落实十九大战略部署,担负农业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率先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三农”思想研究中心、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心,成功举办习近平“三农”思想与乡村振兴学术论坛、中国农业发展新年论坛等高端学术交流活动;发起成立“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学院”“中国南南合作学院”和“一带一路”农业企业合作联盟,举行“一带一路”农业国际化人才高峰论坛等。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以奋斗的姿态积极投身新时代新征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