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专家献计甘肃“平凉红牛”:保持本土特色“拓市场”
中新网甘肃平凉3月25日电 (艾庆龙)甘肃“平凉红牛”已从役用型向肉用型转变,并成功打造为特色品牌,产品销往北京、天津、上海等20多个城市以及俄罗斯、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甘肃平凉市委书记郭承录24日表示,如何保证良好发展趋势和对接市场供求关系,对于“平凉红牛”发展至关重要。
当日,“平凉红牛产业发展战略座谈会”举行,中外专家应邀做客平凉,发挥智囊智库作用,对“平凉红牛”发展献良策。
“‘平凉红牛’是品牌,但还不是品种,品牌转品种是必走之路。”中国农业大学肉牛研究中心主任孟庆翔介绍,2017年后我国开放牛肉进口国已有18个(包括正在等待有条件开放市场的国家),质好价低的外国牛肉将直接挑战国产肉牛市场,国内急需一批当地品种牛。
孟庆翔坦言,中国大部分城市肉牛养殖各环节都模仿养奶牛模式。牛舍、牛料、兽药、兽医、场长均来自奶牛工厂。“沿用奶牛模式,增加养殖成本,在市场竞争中丝毫不占优势。”同时,交易环节定价透明度问题是肉牛业最大的痛点,肉牛价格主动权在商贩手中,影响肉牛市场供需关系。
“源头性种质创新决定产业未来发展方向。”国家肉牛改良中心昝林森介绍,北方黄牛以普通牛血统为主,南方黄牛以瘤牛血统为主,由南到北瘤牛血统呈递减规律,说明中国黄牛品种具有广阔的遗传基础和丰富的遗传变异。
“‘平凉红牛’发展体现地方特色才有生命力,保护利用好本地牛种资源,切勿盲目引种。”昝林森认为,“平凉红牛”不能单纯追求“新、奇、特”品种,更不能“是种就引”“见种就引”,引种前,一定要考虑该品种产地自然条件、体型大小、肉用性能及种牛个体表现。
昝林森说:“事先科学论证,根据亲本品种特性和市场需求,在小试、中试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改良方案和主攻目标,力求在保护中国黄牛遗传资源优势中充分发挥杂交优势,减少不良基因表型出现。”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吴建平在座谈会现场,按照农户4口之家基础条件下养殖母牛,给大家算了一笔账:4口之家4头牛,饲草一年需要量46.72吨,饲草可农户自行解决,但需要10亩土地,精料成本一年所需5840元,如繁殖率达80%,一年盈利收入接近1.6万元,这一家农户便可实现脱贫。
吴建平坦言,根据目前研究表明,平凉农户散养母牛繁殖率仅达50%,提高繁殖率重在选育品种上。“目前,选育上侧重从产业链出发,单纯追求效益,属于不可持续发展。应当转换思路,从供应链出发,培育具有特色母牛。”吴建平说。
美国德州农工大学教授约瑟夫·威廉·霍洛威认为,“平凉红牛”已具备品牌优势,目前急需明确市场定位。他建议,“平凉红牛”不一定只“瞄准”高端市场,在综合考虑竞争优势、产品可替代性、当前市场容量、产品持久性等因素下再做判断。
期间,平凉市还聘请中国畜牧业协会牛业分会会长许尚忠、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吴建平、美国德州农工大学教授约瑟夫·威廉·霍洛威为“平凉红牛产业发展高端人才”,聘请该市4位龙头企业负责人为“平凉红牛产业发展技术顾问”,以此破解“平凉红牛”品牌转品种发展过程中缺乏专业人才的尴尬境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