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来了个北京人!”
“党光辉 照边疆;边疆人 心向党;咱帮东 好地方;多民族 精气爽;国有法 是挡墙;村有规 勤思量;适龄娃 上学堂;爱学习 齐向上;务正业 谋生计;勤劳作 莫迟疑。” 走进镇康县勐堆乡帮东村委会,大门口墙上长长的村规民约“三字经”吸引了记者。
“这读起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三字经’就是来我们村里的‘老北京’写的,他把老百姓当亲戚,老百姓也把他当自己人。”
村民口中的“老北京”叫李克江,是中国农业大学派驻帮东村的第一书记。帮东村村民说:“他给我们传授知识、教我们科学种养,通过他让我们看到了外面不一样的世界。”
帮东村是中缅边境上的傣族村寨,被临沧市列为2018年出列的脱贫攻坚村,全村376 户,1614人,目前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6户。
做村民群众的“贴心人”
“农村里工作千头万绪,语言不通、习俗不同。工作、生活没有规律,早上一睁开眼睛就工作,晚上12还没睡下。通知村里9点集中布置工作,11点人还没到齐……”李克江刚来驻村,工作、生活上就遇到了“下马威”。
村民亲不亲,关键要真心。李克江没有高谈阔论,而是主动上门与村民聊家常说农事、找卸任的老干部请教、主动跟村民热情寒暄。村里的红白喜事,他该祝贺的祝贺,该做客的做客,真心实意融入到群众当中,也趁机宣传党的政策,交流想法,征求村民的建议和意见。一步一步接近群众,把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老百姓也把他当亲人。
做党建工作的“明白人”
李克江深知“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道理,他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当作第一要务,以“基层党建提升年”为契机,积极创建“五好”标准党组织示范村。
他修订、制定、编辑了20多项15000余字的党建规章制度,制作了6项制度展示板上墙,新建了党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宣传橱窗,从内容制定、版面设计到印刷安装,他都亲力亲为。将党员日常行为设置为履行基本义务、发挥带头作用、践行科学发展三大项来打分,每个季度上报党总支一次,半年在党务公开橱窗公示一次,以此来约束管理党员日常行为。去年发展了2名新党员,今年计划再发展1名。
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鼓励党员在脱贫攻坚中发挥带头作用,经常走访基层支部,与支部书记和党员谈话,分析每个支部存在的问题,共同研究解决对策。
做科技发展的“带头人”
“从2013年开始,中国农业大学每年都要派干部到镇康县,我已是第5批,并且是被派到最基层的一名干部。”李克江说。看到村民守着几亩甘蔗地,刀耕火种,劳动强度大,收入不稳定。李克江一面心疼一面着急。他在一个月之内召开4次座谈会,走遍帮东、忙红、张笑、大缅寺4个自然村,进入20多户村民家中访谈。跟随村民到山上亲身体验甘蔗的砍收、搬运,在山上跟村民一起吃冷饭喝凉水,零距离体验村民劳作的艰辛。他说,帮东村的产业主要是甘蔗,支柱产业单一,抗风险能力弱,随着蔗糖价格波动,农户收入不稳定,应该探索农产品的系列产品,同时合理科学地布局产业。
通过调研,他完成了《帮东村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及对策》的调研报告,及时向中国农业大学汇报,为精准扶贫决策提供现实依据。中国农业大学的党委书记率领4个教授来到帮东村,和当地干部、村民座谈,为帮东村产业发展把脉。建立“科技小院”,由中国农业大学派出两名博士来研究土肥管理,改良土壤品质。镇康县也派出33名科级干部到中国农业大学免费培训一周。先后组织5批中草药、土肥、蔬菜种植、食品加工、畜牧养殖等培训。
他利用专业优势,在晚上培训农户,先后集中举办了“果树冬季管理技术”“甘蔗种植技术”“食品安全与安全食品”等培训会。李克江笑着说:“老百姓对此很感兴趣,学科技、用科技的意识明显提高了。”
做教育工作的“引路人”
“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帮东村小学是李克江常去的地方。去年,他邀请了15名博士和在读博士生来到帮东完小,开展“为小学生上一堂课”的活动,打开孩子们看外面世界的一扇窗。积极争取中国农业大学的50万元资金购买了电脑,为帮东完小建起一个多媒体微机室,和一个有藏书5000余册的图书阅览室。争取到产业系统捐资和校工会筹资10万元,为帮东完小购置体育器材和教室桌椅,进一步改善师生教学、生活条件。
李克江来到帮东村一头扎进农村工作后只回过北京两次。李克江说,“这里山高水远,交通落后,来回一次真的很不容易,加上平时工作太多,也没时间回家。”交通落后是制约当地发展的最大硬伤,临沧市也好、镇康县也好、帮东村也好,这些地方生态好,农产品品质高,但是物流成本太高,好东西都出不去。以后一定会发挥中国农业大学的专业优势和平台优势,积极改善当地发展状况。
李克江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着 “扶贫攻坚战略措施关键是扶智”的精神。他的事必躬亲得到了群众的信任,他的真情实意收获了群众的感动,当地群众通过他看到了外面不同的世界,学到了实用的科学技术。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这一主题。(王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