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丽:“小”枣园里的“大”专家

中国青年报 2016年09月27日 报道 浏览次数:

    李建丽没想到,当年一门心思向大城市进军的自己,会在两年后深深爱上一个农村的小院。不过,这个“小院”不是普通的村间院落,而是山东省乐陵市政府、农业部农技推广中心和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粮食安全研究中心三方共建的科技项目。李建丽是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植物营养系2014级专业硕士研究生,也是这个项目的主力成员。

    两年来,凭着一股不断钻研的韧劲儿,李建丽将这里的特产——金丝小枣的裂果率不断降低,研制出了全新的施肥方法,还申请了技术专利,成为枣农心中“无所不知”的专家。

    李建丽本科在河北师范大学就读,她将那时的自己称作“书呆子”:学习、看书,“全部世界就是那么点儿实验”,除了舍友,基本不与人交流。毕业后,同学都回邯郸当老师了,李建丽却有了自己的心思。她其实是个有“心劲儿”的人,不喜欢自己的人生被固定。

    所以,当听到中国农业大学有“科技小院”的项目时,李建丽兴奋地报了名。

    初来的李建丽还是遇到了不少困难。首先一个就是经常被枣农“问倒”。“有些问题农民问得太细,我就先去问老师,然后再去枣农的家里告诉他们。”李建丽说。

    交流也是一个问题。不善言辞的李建丽在调研问问题时经常被枣农“带跑”,“一棵树要施多少肥”也要绕上好几圈才能问出来。

    乐陵的种枣大户有145家,最远的坐电三轮车也要20分钟。2014年的冬天,李建丽去调研,一家一家地介绍和询问。最快的一天她也才做了34份调研,“你需要特别真诚,将心比心,枣农才会信任你”。

    李建丽和枣农们熟了起来。

    从枣农那里,李建丽了解到裂枣是他们的一大“痛楚”。在她来的前一年,雨水和秋露渗进小枣,使腐烂和裂果达到了80%,最后只卖出了两三毛一斤的价格。李建丽感觉自己“重任在肩”,便立刻做起了实验。

    她将市面上的肥拿来研究浓度梯度,开始自己配不同元素的肥料,经常忙到深夜,手都被虫子叮肿了。无数次尝试之后,李建丽终于找到了提升肥料营养的关键“钙”和“镁”,再加上技术支撑,终于可以达到防裂效果了。

    可在枣农欢心称赞时,李建丽却在为剩下的裂果率发愁。她包了一块地,浇水施肥全部自己完成。穿起下地的迷彩服、运动鞋,戴上帽子,李建丽完全没了学生样。

    最终,她研究出了新的施肥技术,彻底解决了土质硬营养差的问题,给了乐陵枣农一个好收成。站在自己的地里,李建丽仰望着满树红枣成就感十足。长时间的研究和培训让李建丽自信起来,她变得有底气、有担当,令枣农深深信服。

    一个坐北朝南的院子,一棵大石榴树,客厅里一张方桌,上面放着实验器材和烘箱。这是李建丽在乐陵充满乡土气息的家,也是她给枣农培训的地方。

    耐心是李建丽的优势。每次培训后,李建丽都会回答枣农的问题。很多别村的枣农也会“慕名”请教,曾有一个抱着西瓜过来问打药问题的枣农,称呼李建丽为“李老师”,她便忙说自己只是学生。

    一次和枣农一起收枣时,买家问枣农问题,枣农指着李建丽说:“这才是我们的头儿!”李建丽很开心,因为觉得“我终于可以担事儿了”。

    正是枣农的信任,给了李建丽坚持下来的勇气。

    初到乐陵时,李建丽并不知道枣园的工作会这么辛苦:“没想到来这里不是做实验,而是在实打实地生产。”

    白天调研培训,下午给村里孩子上课,晚上做研究……习惯了学校慢节奏的她也会因为工作量的繁重而焦虑,经常“活儿还没来就头大”。

    在这个陌生的村庄,枣农亲人般的关怀让李建丽渐渐释然。一个人住在小院时,暴雨导致停电,枣农任风山冒着雨来给她送蜡烛;平常谁家做大餐,也都少不了她的份儿。李建丽说:“培训时我是老师,生活中我其实还是孩子,而他们就像我的父母。”

    在这个大家庭中,李建丽和枣农同起同息,随季节春种秋收。她放下了学生的懵懂,当起了“一家之主”。

    去年丰收后,李建丽给村子办了一场晚会,她做主持人,200多村民纷纷赶来观看,科技小院门前站满了人。

    这个喜欢钻研、喜欢挑战的女孩儿有着自己的坚持:“我不让枣农叫我老师,是因为我是和他们一起‘打仗的士兵’。老师是把希望寄托在学生身上,但我现在需要把自己打造得更优秀。” 

    实习生 冯超 通讯员:潘彩清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9月26日 12 版)

分享到: 更多
标签:李建丽 枣农 自己 问题 老师 研究 培训 乐陵 小院 这个 学生 调研 实验 经常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