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中国”:赏花热激活农业新价值
朱启臻
原编者按
春暖花开时节,连微信朋友圈也变得五彩斑斓起来,油菜花则成了最抢眼的“网红”。从几年前的个别地区,到如今的大江南北,到农村踏青赏花,成了一种潮流,成了一种生产力。当生态旅游与美丽乡村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很多人突然意识到,如今的农村与农业值得被重新发现。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论述,在“赏花经济”这个热词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思路一变天地宽,“农业+旅游”的新探索,让我们看到了改变“三农”面貌的一种新的可能。当然,在越来越多的地方都急着给自己“整容”,试图成为“下一个婺源”时,我们也要冷静地分析其中的风险,并发出必要的预警信号。
本周的“议事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以下简称“记”)对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以下简称“朱”),进行了一次专访,畅聊“赏花经济”现象以及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新农业与新农村建设。
整理:李振洋
赏花经济:“农业+”新模式
“赏花经济”概念升温,是城市人对乡村价值的再发现
记:在我们的印象中,以前只有江西、青海门源等少数几个地方的油菜花很出名,但现在陕西、重庆、湖南等地都在争相举办“油菜花节”,铁路部门还开通了“赏花专列”。在您看来,“春天出去找花”为什么会成为一种新时尚?
朱:中国文化中一直有赏花的传统,很多人都会在春天出去踏青赏花。这些年,去城市周边地区或乡村赏花,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其一,“城市病”越来越重,人们想去乡村寻找一片净土、乐土,享受田园风光,这是“赏花经济”火爆的基础力量;其二,如今靠种庄稼增收越来越困难,多功能农业的理念逐渐被农民所接受,一些地方开始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景观,实现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跨越;其三,“资本下乡”也是赏花经济兴起的重要原因,有些地方的花田就是旅行社参与投资的。
记:从过去的农家乐,到现在的赏花游,“农业+旅游”的新路越走越宽。这种绿色、生态旅游,对城市人和农村人分别有什么价值?
朱:“赏花经济”的实质是“农业+旅游”,这种新的模式有一定的市场。农业生产过程本身就可以成为一个旅游项目,也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同样,乡村风貌也是一种旅游资源,依山傍水、错落有致的村落和乡村自然风光,对游客很有吸引力。“赏花经济”概念升温,是对乡村价值的再发现。
城里人到乡村赏花,是一种“双赢”。对城市人来说,赏花游能够满足户外休闲、风俗旅游、放松娱乐等需求;对农村人来说,“赏花经济”能够增加收入,也能让他们意识到,农业除了生产农产品以外,还有独特的生态价值和景观价值。
记:我注意到一种现象,在一些乡村尝到“赏花经济”的甜头之后,很多地方都开始跟风种花,似乎只要种下了油菜花,就能引来看花人。在发展“赏花经济”的过程中,有哪些值得注意的误区?
朱:“赏花经济”有其积极的一面,但现在一些地方对这种新经济模式的认识,是有误区的。有一些地方,出现了本末倒置的情况——观赏应该仅仅是农业景观功能的一个方面,或者说是一个副产品,但有的地方把它当成了重心。比如有些地方,农民或旅行社圈地种了一片油菜花,仅仅通过门票获得收入,过了花期就不再管了;有的地方种向日葵,也不要向日葵的果实,等花期一过就毁掉。
这就走进了一个误区,也不是一种可持续的模式。放弃农业的主要功能,仅仅靠“副产品”带来收益的农业,是不值得提倡的。我们鼓励发挥农业的多功能作用,但应该在完成农业生产的同时为游客提供赏花服务,这样才能保证农业更有持久性。春天有花看,秋天有采摘,春华秋实,这才是完整的农业文化链条。
另一个问题是跟风太严重。现在很多地方都在跟风种植油菜花,这种不论地理环境、不分地域的简单“复制”,有很大风险。人们看多了以后,新鲜感会减弱,游客就会减少。发展“赏花经济”首先要看是否有这个基础,再结合本地的地理环境和条件,种植合适的农作物,要找准自己的特色,不能别人种啥我种啥。
激活“美丽乡村”的价值
从生态文明的视角看乡村,会发现乡村具有城市不可替代的价值
记:最近很多人在朋友圈晒图,惊呼原来春天的乡村如此美丽。“赏花经济”让人们发现了乡村之美,激活了“美丽乡村”的价值。在您看来,理想的“美丽乡村”是一种什么状态?
朱:“美丽乡村”的概念在近几年比较火,习近平总书记也说过“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基础”。我在《留住美丽乡村》一书中说过,美丽乡村应该是有文化的乡村、和谐的乡村、有利于农业生产和村民生活的乡村。“美丽乡村”不仅要注重乡村的外表美,更强调要保留乡村的内在美。
记:作为一个有深厚的农耕文明基础的国家,中国乡村的地位举足轻重。您在一篇文章里说,“从生态文明的视角看待乡村,会发现乡村具有城市不可替代的价值”。乡村的价值,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朱:乡村是一个非常综合的空间,人们在这个空间里,可以得到多种满足。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去理解,乡村是一座宝库,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对待它、体会它,就会发现其中不可替代的价值,比如生产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等。
乡村的生产价值是最为重要但又易被人忽视的价值,乡村生产包括了农业生产、乡村手工业和乡村旅游业,是实现产业融合的最有效的平台;乡村的生态价值体现在,良好生态环境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重要特征之一,田园风光、诗意山水、与自然生命和谐相处的乡村生活,越来越成为一种难得的稀缺资源;乡村的文化价值,不仅表现在山水风情自成一体,更主要地表现在乡村所具有的信仰、道德,乡村所保存的习俗,乡村所形成的品质和性格。
记:建设“美丽乡村”,面临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
朱:城镇化中农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和现代化,都是相辅相成的,城镇化有利于美丽乡村的建设。目前美丽乡村建设面临最大问题,就是很多人没能认识到乡村的价值,认为乡村是落后的,是没用的,要消灭乡村。事实上,乡村有城市不可替代的价值,要按照乡村的自身规律来建设乡村。
记:有一项统计,2000年中国还有370万个乡村;但到了2010年,中国乡村数量已削减到约260万个。一边是各地通过发展“赏花经济”等方式建设“美丽乡村”,一边是越来越多乡村走向衰落甚至消失,您怎么看待这种冲突?
朱:乡村的衰落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是不争的事实,对此我感到惋惜,因为随着这些村落一块消失的还有乡村的传统艺术、传统道德等,而这些一旦消失就很难再重新寻回。但我并不悲观,目前整个社会已经开始了对乡村走向衰落的反思。近年来,中央多次强调要转变农村建设思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我相信,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乡村所具有的一系列独特的价值一定会彰显出来。
如何规划好“新农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实现“百姓福”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记:过去我们所理解的农业,主要是为解决温饱问题而进行的生产,但从“赏花经济”的兴起、“农家乐”旅游的兴起可以看出,现在农业已经逐渐超越物质层面。这种“新农业”模式,将带来哪些积极变化?
朱:“新农业”带来的变化,首先就是农民增收。过去,农业的主要功能是生产农产品,也就是第一产业;现在我们提倡产业融合,将农产品加工、增值的产业链一直延伸到第三产业。观赏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的兴起,给农业带来非常多的附加值,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从农业本身而言,农业的多样化能得到实现,农业的多种功能得到体现。农业就变得越来越美,成为重要的景观,不仅能满足人生理的需要,也能满足人精神、娱乐的需要。
记:以“赏花经济”为代表的“新农业”,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力,一个重要原因是其中有政府或资本力量的系统规划。那么,乡村的生态建设到底要不要规划?如何规划?怎样避免“千村一面”?
朱:规划是需要的。过去人们认为,乡村是自由成长的,一些令人赞叹的村落都是在数百年的自由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天人合一的格局。但社会发展到现在,乡村自由成长的环境已经不复存在,没有规划不行。
但是,规划不好本身也是一种破坏。这些年一些地方规划出来的乡村,大多是“兵营式乡村”,就是因为一些规划者不懂得乡村的发展规律。规划者要研究乡村,知道乡村是什么,不能拿城市建设那一套,到乡村去生搬硬套。另外一方面,要给乡村成长的自由,保存应有的风貌,遵守乡村自由发展的规律。
记:当今社会,似乎存在一种妖魔化农业、污名化种地的现象,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都在鼓励人们离开乡村、远离农业,认为从事农业是没出息的;一些政府政策,比如让农民上楼,也破坏了乡村的发展轨迹。您对这种现象怎么看?这种社会思潮,在农村衰败的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朱:这是我们中国独特的现象。我们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是让人远离农业、远离农村,这是长期以来歧视农业、歧视农民的结果。现在引起了一系列负面效果。比如,农业不安全,农业没有后劲,都与这种社会心理、社会宣传有关系。所以,我们要改变这种现象,要让全社会认识到农业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让全社会认识到乡村的重要价值,尊重农民的劳动,给农民比较高的待遇。
记:如何做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朱:建设乡村,我们要把生态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际上,生态环境在人的生产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了。我们要吃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没有良好的环境是不能生产出来的。
在建设生态文明视角下,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点人们已经认识到了。所以我们在建设乡村的时候,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要将乡村建设融于青山绿水之中,给人们创造良好的宜居环境和安全的农业生态环境,才能实现“百姓福”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百姓要想富,靠青山绿水也能带来巨大的财富,因为它符合人们根本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