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毕业故事]回忆学业之味

学生记者 代雨君 2014年06月21日 报道 浏览次数:

  毕业是一场告别,最后一堂课,最后一场考试,最后一场答辩……毕业后,回忆起四年的学业,他们已交上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学习是快乐的源泉

  在学业上,让经管学院陈慕龄印象最深的,是她转专业的经历。

  陈慕龄大一是人发社会学101班的一名学生,在原专业社会学这个综合的人文科目的学习中,她被其中经济方面的论述所深深吸引。从亚当•斯密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到凯恩斯发现的有趣的“节俭的错误”,再到马尔萨斯、萨缪尔森这样的大家之言,那种基于过去的经验数据,建立数学模型简化、归纳事实,再由此预测未来的经济学思维对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兴趣使然,在认真分析自身的基础上,她决定转专业。

  大一下学期,她来到经管经济102班。初入新领域,陈慕龄不仅要面对新班级的陌生面孔,更大的困难是面对在课程之外纷繁的补修内容和零基础的学习起点,她感到了深深的迷茫。但凭借着一股对经济学执着追求的热情,她开始认真聆听老师的教授,记录并查阅不懂的专业术语,并结合课外学科竞赛等多种方式探索有效的学习路径。四年来日复一日的执着学业终于带来了好成绩:GPA3.95/4,综合排名第一,分别以586586的成绩通过CET4CET6测试。她的努力也为她带来了不少的荣誉:获得国家奖学金3次、学习优秀一等奖学金3次、校长奖学金,被评为北京市三好学生。

  “其实学习是甜蜜的负担,是快乐的源泉。”如今,即将离校的陈慕龄将大学学术的味道总结为“玉米味”——每一口的味道都是甜美的,但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要有“啃”的精神。

  创新带来的收获

  工学院农工101的龚春晓在大学最大的收获,是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一系列的科技创新。

  龚春晓说,农大的科技创新平台很多,这让他感觉大有可为。对专业知识的仔细学习,并加上持之以恒的钻研,他自己设计的手推式半机械化粪便捡拾车问世了。回想起最初接触科研时的新鲜感,到随之即来的困难重重,龚春晓把自己的很多时间花在了文献的阅读和学习当中。那时的坚持与吃苦,不仅没打退他,反而更让他专注于研究。

  功夫不负有心人,龚晓春凭借自己的创新获得了不小的成绩: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第七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二等奖。除此之外,他还以第二作者(学生第一作者)申请三项国家发明专利,目前三项专利都处于公开状态、还发表学术论文一篇,被中文核心期刊收录。

  四年的学习生活,龚晓春更少不了对老师的感谢:“农大的老师很好,比如我的导师,会提供一切资源为学生进行科研进行支持。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这种完全自主的方式给了我们很大的空间。

  不只是形单影只的回忆

  四年的学习生活对大多数毕业生并不是形单影只的回忆,对公主楼A1132的六名同学来说,学习更是一件齐心协力的事儿。

  辽宁丹东的蒋雨彤、黑龙江安达的杨婧、河北唐山的李雪、山西大同的杨妍、湖南韶山的陈天勤和云南昆明的蒋绘静,来自六个不同地区的她们,在相处的四年时间里,总是共同学习,乐于分享。她们时常在一起讨论书本的重点,有好的资料会一起分享。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是互相询问,彼此之间也会尽力解答。由此,宿舍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了,大家每每自习之时,效率总是很高,也能全心投入。这样的她们,常常被别人视为“学霸宿舍”。

  如今,她们即将毕业,也因自己的努力和协力的进步取得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四人保研、两人考研。

  回味起四年的点滴生活,她们想用西瓜味来总结——透着别样的清爽,却又能燃起夏日的激情。就像她们四年的宿舍和学习生活,看似平淡却又耐人寻味。

责任编辑:闻静超
分享到:
标签:毕业故事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