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落实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之守底线:耕保党政同责,如何落地见效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3年02月20日 报道 浏览次数:

汤怀志

耕地安全,粮食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要求,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牢耕地资源基本盘,是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粮食安全形势变化的深刻洞察,不容有失;压实各级地方耕地保护责任,是全面建设农业强国、防范化解不确定风险的动员号令,至关重要。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鲜明强调“严格省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这是守好“三农”基本盘的重要一环,也是今年必须抓好的一件大事。必须认清底线、明晰责任,以党政同责为抓手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好18亿亩耕地红线。

落实党政同责,要“咬牢”耕地红线不松口。早在201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严肃强调,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大家立了军令状,必须做到,没有一点点讨价还价的余地!“十三五”时期进一步明确了以县级为单元,空间规划、用途管制、资源资产、差异化考核为手段的责任制度。经过十年来的制度探索,耕地保护“军令状”的关键抓手和龙头带动作用逐步清晰,耕地保护责任将据此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责任分明、严格考核,以确保耕地红线实至名归。

落实党政责任,要确保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耕地保护要求要非常明确,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新形势下耕地资源安全面临新挑战,必须树立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在落实耕地保护责任时,不光对“数量”负责,还要对“质量”和生态负责。随着“三区三线”划定和各级国土空间规划逐步实施,耕地保护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逐级下达、落实到地块,数量不容突破、质量不容变通、生态不容损害、产能不容降低,是时刻敲响在耕地保护第一责任人耳边的警钟。

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要站稳粮食生产新台阶,前提是耕地资源的数量足、位置稳、布局优、环境良、利用优。

中央再次强调要“加强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一要牢牢守住耕地数量,坚持占补平衡制度不松口,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实行部门联合开展补充耕地验收评定和“市县审核、省级复核、社会监督”机制,确保补充的耕地数量相等、质量相当、产能不降。二要紧紧保障耕地质量,重量更要重质,促进耕地高质量、高标准发展,为增加粮食产量、提高粮食质量提供基础性保障。三要尊重自然,在解决耕层浅、地力贫、污染重等问题上下功夫,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强化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风险管控等。四要严格落实耕地监管制度,严格控制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探索建立耕地种植用途管控机制,明确利用优先序,加强动态监测。

责任的落实落细,还离不开“长牙齿”的硬科技助力。要将耕地保护责任逐级压实压紧,前提是责任可见、考核精细、监测及时、结果有效。除了用最严密的法治压实责任,还要用最先进的手段,用“长牙齿”的硬科技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强化监督执纪问责。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要着力强化耕地资源监测监管的基底作用,为开展责任目标考核作支撑。通过科技攻关,加快构建动态化、精细化、智能化、定量化的耕地精准调查监测体系、耕地大数据获取-储存-分析-决策体系,让耕地资源“全域动态感知、全面精准认知、全程智慧管控”。比如,依托“天、空、地、人、网”自然资源综合监测监管平台,形成国家、省、市、县、乡镇全覆盖的网格化监管体系,综合利用星空地协同、地上地下协同、地表基质等数据获取手段,建立耕地资源基础调查和“非粮化”“非农化”“细碎化”“逆生态化”“边际化”等专项监测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变“被动发现”为“主动发现”,实现“全域动态感知”。比如,从耕地类型、气候、地形、土壤、生态、种植等方面全方位细化监测内容,形成区域耕地的“全面精准认知”。再比如,应用“耕地元宇宙”所涉及的数字孪生、高性能计算、情景模拟等先进技术进行精准分析,满足耕地资源宏观管控、精准监管、应急决策等管控需要。

18亿亩耕地,是红线也是底线。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意味着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必须做到知行合一,将牢守耕地红线提升到全新的政治高度,落实主体责任,理清责任链条,拧紧责任螺丝,将总书记的“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要求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

《中国自然资源报》2023年2月20日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