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徐俊平:在田间地头为农民解决难题

巴彦淖尔日报 2023年01月06日 报道 浏览次数:

徐俊平(左一)面对面指导农民

□本报记者 黄景莲 文/图

“这个娃娃把玉米种好了。”

“这个娃娃一来就露了一手,改变了我们的传统思想。”

“道理讲得头头是道,账也算得明明白白。”

……

村民嘴里的“这个娃娃”就是徐俊平。徐俊平就读于中国农业大学,所学专业为植物营养学,研究方向为河套灌区耕地产能提升技术模式创新与农业绿色转型。他在杭锦后旗通过示范实验,为农民解决了玉米种植过程中出现的品种、用肥、病虫等技术难题,通过创新技术为乡村振兴赋能,给当地农户带来的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受到农民一致好评。

深入钻研

为农民解决玉米种植难题

初到杭锦后旗时,徐俊平积极投身于杭锦后旗玉米生产情况调研,总结玉米高产高效限制因素。针对现存的突出问题,比如玉米品种杂乱、耐密型玉米新品种应用少、氮肥利用率低、玉米红蜘蛛防效差等,徐俊平提出进行“耐密高产节肥型绿色玉米新品种筛选评价”工作。蒙海镇专门为其找到试验示范区,落实此项技术创新工作。在徐俊平的试验田中,共计引入24个玉米品种,包括农户常规种植的西蒙6号等稀植大穗型品种和耐密型玉米新品种M751、登海618等。经过三年的试验示范,为当地筛选出实现吨良田的玉米品种,比如M751、科河699、西蒙6号、MC703等,这些品种实现了增产5%~10%、节氮15%~20%的效果,获得农户一致好评。

红蜘蛛是杭锦后旗玉米生产中最严重的虫害,玉米红蜘蛛在当地干旱年份时有发生,大规模暴发会导致植株叶片提早死亡,减产严重。徐俊平积极对接市植保站,为当地提出了“高效低毒化学药剂阿维螺螨酯”防治玉米红蜘蛛的技术手段,将红蜘蛛发生率降低30%,让农户看到了实实在在的防治效果。蒙海镇西渠口村党支部书记张建兵说,玉米科技小院的试验田,事前喷洒了阿维螺螨酯,基本没受红蜘蛛影响;而当地农民传统的事后熏蒸灭虫,效果不理想。

有对比才有说服力。徐俊平在田间地头组织观摩,耐心讲解、细心算账,把提前预防的综合效益说得清清楚楚。现在村民都接受了这个理念,每年在玉米拔节期进行预防,效果很好。

为了将有效的防治技术普及、推广,徐俊平将前期形成的“杭锦后旗春玉米双绿双控技术模式”,率先在蒙海镇红建村1600亩连片玉米种植区大面积示范推广,主要包括绿色品种、绿色配方肥的展示应用,得到了示范区农户的高度认可。为了确保示范工作的有效开展,徐俊平联系杭锦后旗农技中心以及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等专家在线上和线下开展4次讨论会,并组织开展了2020年红建村青贮玉米高产高效专题农民培训会以及现场观摩会,示范方案助力全村增收约34万余元,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培训农民

让创新技术有效传播

如何让创新技术有效覆盖和传播,如何让农户都能够从这些技术中受益,是徐俊平一直在考虑的问题。而要想实现创新技术大面积推广,农民培训工作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徐俊平觉得仅仅进行常规的理论式授课,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于是,徐俊平与导师专家、蒙海镇以及杭锦后旗科协等探讨创新型农民培训方法,并提出了“科技小院全覆盖农民培训”的方案,此方案得到蒙海镇的大力支持,并被列为2020年蒙海镇民生实事项目之一。主要的做法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室内与田间相结合

为了保证培训效果,徐俊平带领科技小院的成员深入田间地头、村委会以零距离方式为农户现场培训,在2020年累计开展线下专题农民培训会39场,累计培训人数达到1500余人;同时建立280余人杭锦后旗科技小院技术服务群,以零时差的方式线上指导农户61次,发布微信公众号12篇,累计阅读量2000余次;此外,以零费用、零门槛的方式解决农户田间问题10余项,包括玉米红蜘蛛、玉米黏虫、小麦黄化、经济作物病虫害以及生理性病害等,指导农户200余人;推广应用扇形喷头等绿色防控技术,对接华南农业大学专家团队,为永明村猛谷勒好昵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引进水肥一体化液体配肥技术,实现节水33%、节肥30%的效果。

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的突出成效让徐俊平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农民的认可。他曾荣获首届“杭锦后旗青年五四奖章”、2022年度巴彦淖尔市“最美科技工作者”、连续在2019年和2020年两个年度荣获“杭锦后旗全域种植业绿色生产试验示范工作一等奖”,荣获了“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小院联盟2020年度优秀研究生”称号;2021年,徐俊平所在的蒙海玉米科技小院被中国农技协评为“全国十佳科技小院”, 同时先后被内蒙古自治区电视台、《焦点访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报道20余次。

《巴彦淖尔日报》2023年1月6日3版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