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村里读研
一招一式,颇有几分老农民的样子。
每天上午,宁国法和吴林静、张晓恬就开始为消费者分拣发售玉米,这些都是他们精心培育的珍珠牛奶水果玉米。
太阳还没升起来,同学们驾着农用车奔向田间。
太阳还没升起来,通州区永乐店镇西槐庄村科技小院里,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宁国法和吴林静、张晓恬,已经在田间地头和大棚里忙活开了。查看玉米长势,打理地头农活……晒伤、蚊叮虫咬对他们来说早就习以为常。虽然辛苦,但看着节节蹿高的玉米,他们觉得这既是荣誉,也是责任。
“农业生产不等人,需要抢时间,加上我们还要做实验,夜里忙到12点是常有的事。”选择“进村读研”的宁国法和吴林静,是西槐庄科技小院2020年11月挂牌成立后,入驻的第一批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科技小院负责的15个大棚和7亩露地,是村集体的土地。
2020年11月11日,由北京市委统战部、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和中国农业大学联合成立的北京科技小院,坐落在北京市通州区永乐店镇西槐庄村,这是共建三方联合在北京市建立的第四十九个科技小院,为农户提供“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的科技指导和技术示范。
除了完成科研项目,科技小院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指导农户科学种植。刚到村里时,村民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科技小院,只看到读书的两个学生娃也下地跟他们一起干起了农活。起初有些村民觉得他们这么年轻,能种得好地吗?宁国法心里同样没底,“毕竟在学校和书本上学的知识和走进田间的实操还是有区别的”。但很快,村民们便发现这个小伙子在种植西红柿方面确有本事,宁国法也发现,种植其他蔬菜,村民们的很多技巧、经验是他从未在书本上学习过的。就这样,取长补短,相互“切磋”,迅速拉近了彼此。
“实验室研究得再好,农民用不到,这样的科研也没多大用处,我们应该成为接地气的农学研究生。”田间地头的实践让宁国法对学以致用有了切身体会。村民的上门求助也让科技小院的研究生们感受到了自己专业的价值。除此之外,小院儿的年轻人还将收获的成果拍照上传到网上,红红火火地搞起了线上销售,为村里带来了实打实的进账和增收。在过去的一年里,仅仅是同学们管理种植的20亩土地,就为村里带来了30余万元的收入。
中国农业大学2021级硕士研究生张晓恬,是今年刚刚来到科技小院的第二批“小院大学生”。通过与学长们的交流,这位小师妹为西槐庄村引进了甜糯玉米、生食水果玉米,目前在村里试种了7亩地。“我想试试看,能不能让这两种品质高的玉米落户到咱们西槐庄村,再丰富一下村里的农产品种类。”(记者 方非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