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认识严守耕保红线的时代内涵
囗 张超
我国是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运民生的“压舱石”,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而守住耕地保护红线,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资源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12月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2022年4月,国务院“三区三线”划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强调,要把耕地保护红线放在首要和优先位置,坚持现状耕地应划尽划。
在笔者看来,全面准确理解耕地保护红线的深刻内涵,要用整体观看全局、用系统观看结构、用综合观看功能,在面积、布局、质量、生态等方面入手全方位守护耕地保护红线,优先保护“好耕地”,科学有序开发耕地后备资源,持续提升耕地质量,保护耕地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功能用地。
用整体观看全局。
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耕地是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耕地保护,我们应从区域整体角度充分考虑水土资源约束条件,尤其要以严防死守的姿态保护平原地区集中连片的优质耕地。例如:我国东北地区黑土地保护工作应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集中连片的黑土地用好养好,不仅是为了保住耕地数量。研究表明,连片耕地拥有更稳定的农田生态系统,保护集中连片的优质耕地有利于保护耕地的生态,从而更好地保护包括耕地在内的区域整体生态环境。
用系统观看结构。
以耕地为核心的生态系统,除了耕地还包括林地、草地、村庄和水域等。保护耕地,要做好耕地与其他生态、生活地类的匹配和协调。正所谓,唇亡齿寒。如果耕地周边的林地、草地、水域等地类遭到较大破坏,耕地保护的难度也随之增大,即使守住了耕地面积,要耕地发挥较好的生产、生态效能也是比较困难的。
用综合观看功能。
生产功能是耕地的主要核心功能,而耕地作为微观生态系统,同时还具有生态涵养、景观美学、生活休闲等其他功能。坚守耕地保护红线,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还能让耕地持续提供多种供给。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区域耕地水土气热条件差异大,各地耕地产能差距也较大。全国国土“三调”数据显示,我国超6000万亩耕地位于坡度25度以上的山区,1.1亿亩耕地位于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地区。对于我国光热水土条件好、地势平坦、有灌溉保障能力的优质耕地,如黄淮海地区的耕地,应该加大保护力度。在耕地保护红线划定中,优先保护“好耕地”,保障我国耕地向“优质、集中、连片”的集聚方向发展。这样,才能稳定我国优质耕地的布局,保障我国粮食产量。
耕地面积是支撑粮食生产的基础。“三调”数据显示我国现有耕地面积19.18亿亩,与“二调”相比减少了1.13亿亩,人均仅为1.36亩。除此之外,我国耕地还面临“非农化”“非粮化”的威胁。因此,在城市扩张以及各种工程不可避免占用耕地的前提下,有必要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积极攻克关键技术,科学有序开发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确保耕地进出平衡,切实守住我国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面积红线。
从质量来看,我国耕地高产田仅占耕地不到1/3,而中低等级耕地占2/3以上。部分区域出现了耕地酸化、盐渍化、水土流失等问题。因此,要全要素把握耕地质量动态变化,根据自然资源禀赋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分类施策。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域综合整治、中低产田提质改造等项目,持续提升我国耕地质量,有效抑制不同区域出现的耕地退化问题,真正做到藏粮于地,切实提高我国耕地生产能力。
除具有生产功能外,耕地还承载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健康的耕地生态系统,保障了耕地健康和区域生态健康。因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除了注重粮食产量之外,还要关注耕地的生态状况,如耕地的生物多样性,特别是土壤微生物活性。除了保护耕地本身之外,还要保护耕地生态系统中林地、草地、湿地等重要的生态功能用地。
耕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物质基础。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人民膳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肉、蛋、奶在食物中占比越来越大。而这些食物的生产基本上也离不开粮食,也就是说本质上也是耕地的产出。因此,为了高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我们也应该从源头保护好耕地,守住耕地数量、稳定耕地布局。主要是应当遵循质量优先、集中连片的基本原则,提高耕地质量建设水平;同时,从耕地生态系统出发,对耕地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进行全方面保护;此外,要完善建后管护机制,保障我国耕地能够持续不断地提供稳定的粮食供给。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