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师生到田头,论文写大地——民主党派组织及成员建言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

团结报 2022年11月01日 报道 浏览次数: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而输送农业领域优质人才,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大有作为。然而当前,面对乡村振兴战略现实需求,涉农职业教育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在日前召开的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围绕“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民主党派成员积极建言献策。

提高认识 跑出涉农职业教育“加速度”

中共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决策部署,围绕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做了扎实工作,为乡村输送了大批实用人才,有效助力“造血式”扶贫,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但同时,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涉农职业教育“招不来、下不去、留不住、用不好”等问题仍然突出。

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民建中央副主席吴晓青认为,应从服务基础产业、保障民生、维护国家安全、服务国家战略的高度,认识涉农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跑出涉农职业教育“加速度”,要参考师范教育政策,将涉农职业教育政策导向调整为从公益性和外部性出发,以政府买单为主,社会资源有效引入为辅,并建立完善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此外,还要持续完善配套法规,提高涉农职业教育“满意度”。

2020年1月,教育部、山东省共建国家职教高地。“几年来,山东县域办高职成效明显:减少了中职升高职带来的毕业生外流问题,培养了一批在家门口的致富能手。从近期调研看,一些有条件的大县、强县和特色县都希望办高职,更好服务乡村振兴。”致公党山东省委会主委王桂英介绍说,在教育部支持下,山东遴选60多所县域优质中职举办五年制高职,充分发挥县域21所高职作用,使县域每年招收的高职学生达10万余人。

王桂英建议,根据新职教法职业教育政府统筹、地方为主的规定,应对一些经济、人口和农业大省,分级分类试点,由各省按照国家标准统筹规划和布局审批。各省可根据实际支持一些有需求、有条件的县域将优质中职办成高职,建设集中职教育、五年制高职教育、社区教育、技术推广、技能培训和社会生活教育为一体的高职院校,既巩固优化职普比,又满足中职孩子接受高职教育、在家门口拿到高职学历的愿望,更有利于学生留在本地就业创业,成为乡村振兴生力军。

创新机制 把知识技能送到田间地头

“师生到田头、论文写大地”。据统计,全国职业院校7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全国1.23万所职业院校开设的1300余个专业和12余万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乡村振兴各个领域。如何打造贴近农村、靠近农民的涉农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相关领域民主党派专家们给出了他们的见解。

农工党党员、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教授韩鲁佳认为,智慧农业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全链条生产要素深度融合的现代农业新形态,是未来农业竞争的制高点,应重点建设面向不同智慧农业应用场景的专业化、综合性实训实习平台和生产基地,实施“校园+田园”培养,提升涉农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数字化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针对职业教育在助力乡村振兴实践中存在的乡村人才供给与乡村振兴行业、产业、岗位不匹配等问题,民建中央副主席、黑龙江省副省长孙东生建议精准推进涉农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供需有效对接。他认为,应开展新一轮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示范县建设,支持省级层面在重点乡镇打造“三农”职业教育办学基地,支持在特色村屯建设职业教育实践田、实践站、实践点,有针对性打造一批“接地气”的培养培训项目。

民建中央常委、湖北省中华职业教育社主任郭跃进建议,以当前务农农民群体为重点,因地制宜开展现代农业技能培训,变“培训过”为“培训成”。建议在精确了解当地群众生产需求的基础上,由县级政府统筹职业院校或相关培训机构统一建立培训平台,采用田间课堂、雨天讲座、农闲进修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聘请第三方对培训成果开展评估评价,确保培训成果能够在生产实践中得以体现。

九三学社江西省委会副主委、新余学院院长张玉清也提出,当前师资建设滞后、教育与实践脱节问题尤为突出,应强化职业院校涉农专业师资力量建设,形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涉农专业师资队伍,推动涉农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成立乡村振兴职业教育集团,深化校企常态化沟通,解决校企间供需信息不对称、不顺畅、不精准问题。

完善布局 让人才“用得上”“留得住”

“一个行政村中只要有3至5名懂农的骨干带头干,产业就可以兴旺,集体经济就有希望。”郭跃进在调研中深刻体会到,培养一支懂农的年轻基层干部队伍对乡村振兴起着基础性作用。

民建中央常委、陕西省中华职业教育社主任李冬玉指出,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涉农人才是涉农院校的重要任务。他建议,要加大对涉农专业投入,提升办学质量和就业吸引力,加强对高素质农民、能工巧匠、乡村工匠等本土人才培养力度,提高农村“造血”本领。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支持涉农中职学校加挂技工学校牌子、申办技师学院,布局新产业新业态急需涉农专业,增加农村农民技能培训的财政性经费投入,建议依托职业院校开展对“乡村工匠”的培育培养工作,实现“土专家”“田秀才”与专业化涉农人才良性互动的局面。

职业学校教育之外,职业培训也是涉农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据农业农村部监测,到2021年底,我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预计达到1120万人,比2020年增加110万人。农村创业蔚然成风,将成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支撑。

民建中央常委、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苏华认为,服务返乡人员培训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他建议,应着力构建返乡人员培训体系,大力培养乡村振兴实用人才,完善培训和就业创业保障机制,促进返乡人员可持续发展。如加快建设乡村培训基地,整合县域职业教育资源,发挥涉农职业院校作用,灵活设置专业,鼓励涉农职业院校扩大职教高考本科招生比例,建立培训和需求紧密对接的机制,完善返乡人员就业创业培训的税费减免政策和信贷保险制度,实施返乡创业人才遴选扶持计划等。

“学生选择意愿少、涉农职业院校占比少、学生受教育年限少,涉农职业教育与培训参与部门多、培养培训主体多、组织形式多。”民盟青海省委会主委、青海省中华职业教育社主任王绚认为,要让人才“用得上”“留得住”,需增强针对性,实现涉农职教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双向契合、双向互补、双向赋能”。她建议,应以需求为导向,加强各级教育、人社等部门培养培训与乡村振兴产业规划的衔接,在地方中共党委统筹下,加强行业、产业、就业的深度融合,加大对西部特色、生态涉农专业支持力度,其次要完善涉农职业教育和岗位培训终身教育体系,学历教育突出现代化人才培养,涉农培训注重向技能转变,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贡献力量。(王欣雨)

《团结报》2022年11月1日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