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中国农业大学加快建设农业领域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2022年10月16日,举世瞩目的党的二十大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
10月18日,中国农业大学立即召开学校人才工作组扩大会议,第一时间组织会议精神学习和传达,以最快速度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人才工作决策部署,进一步树牢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进一步完善人才优先发展体系,进一步突出人才引领驱动发展作用,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加快建设农业领域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全面提高农科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决策部署,人才工作取得新突破
党的十九大以来,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为人才队伍建设奠定坚实基础。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学校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开拓学校高质量发展之路,启动实施“5+1”工程,将人才强校工程列为五大工程之一,确定2018年为“人才强校年”,坚持引育并举,全方位培养、引进和用好人才。2018年,学校启动实施“315人才引进工程”,大手笔引进各层次人才,人才队伍结构显著优化,人才活力明显增强,人才贡献不断提升,已累计引进人才523名,其中优秀及以上的高层次人才344人,高层次人才中近70%进入9个“双一流”学科,人才支撑学校发展和“双一流”建设作用不断提高。2019年,学校启动实施“2115人才培育工程”,坚持破“五唯”导向,遴选支持各层次人才321人,创新团队101个,70%的入选人才和30%的团队负责人没有“人才帽子”,为人才提供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精准化和个性化发展支持,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人才活力竞相迸发。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一周年以来,学校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取得新的重要突破。2021年学校全年入职领军人才和杰出人才占比首次达到25%,引进人才质量持续提升。2021、2022年,学校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人数创历史新高,首次入选了教育部重大人才工程特设教授,首次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谯仕彦教授2021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实现了我校“十八大”以来院士增选“不断线”。各类人才面向国家和三农重大需求,扎根一线,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绩,获得了2021年教育部“杰出教学奖”、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重大荣誉,人才引领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作为一所行业特色较为鲜明的高校,以上成绩来之不易。既是学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人才观、长期坚持人才强校战略不动摇的自然产物,更是学校全面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将会议精神融入学校人事人才工作实践取得的最新成果。
二、瞄准农业领域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一张蓝图绘到底
中国农业大学是国内农业高校排头兵,农业科学居全球高校第2位,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新要求,学校提出要瞄准农业领域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定位,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并重,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制度激励为关键,完善“十四五”师资人才队伍规划,明确2025、2035人才目标,细化人才队伍建设任务和改革措施,汇聚和培养一批现代农业、人文社科、新兴前沿交叉学科等不同领域的国际学术大师,加快形成现代农业、未来农业的全球人才高地。
为建设顶尖人才牵引、杰出人才辈出的一流农科人才队伍,学校提出实施四项人才工程。一是实施“315人才引进工程”升级,“十四五”期间精准对标学科建设需求,力争引进各层次人才及师资博士后共800人左右(含500人左右新兴前沿交叉领域)。二是实施“2115人才培育工程”升级,根据人才特点、发展阶段和人才类型,构建“横向分类、纵向分层”的系统化人才和创新团队培育发展支持体系。三是实施“学科带头人接续工程”,紧紧把握“十四五”学科带头人接续的“关键窗口期”,做好学科带头人和青年学科带头人引进和培育。四是实施博士后“倍增行动”工程,改革博士后制度,激发博士后活力,实现博士后规模倍增、作用倍增。
为优化人才治理体系并提升治理能力,学校提出大力建设三大制度体系。一是加快建立人才优先发展体系,增强我校人才制度对校外海外人才的吸引力,有效激发校内人才活力,形成人才制度优势。二是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教师分类发展体系,紧密围绕国家高质量发展对人才和科技的需求,发挥教师专长,服务四个“面向”,促进教师在各领域内追求卓越。三是构建校院联动的教师评价激励管理体系,落实学院用人主体责任,增强学院用人自主权。
为做好人才队伍专项规划落地落实,学校对规划任务进行分解,制定时间表、路线图,一张蓝图绘到底。为保障规划实施,学校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院系部门紧密配合、各司其职,加强校院两级联动,建立跨部门协商机制,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学校资源与条件保障的重点,完善经费支出保障机制,及时将各类支持提供到位,助力人才全身心投入工作,潜心教学科研。实行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目标责任制,压实各院系主体责任,将人才队伍建设成效作为院系考核的重要内容及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
三、培育农业领域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绣花功夫抓落实
学校提出,要牢牢把握“人才强国、强国有我”“人才强校、强校有我”基本准则,努力成为党和国家首先想到、可以信任、可以依靠的农业领域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为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保障粮食安全和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效人才保障。
为加快培育农业领域战略科学家,学校建立讲席教授制度,大力支持讲席教授围绕国家和“三农”重大需求组建大团队、大集群,按需精准提供工作支持。樊胜根教授于2009年至2019年任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所长,2020年入职中国农业大学,创建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带领团队开展中国及全球食物系统转型相关研究,持续发布《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旗舰报告,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李小云教授长期从事扶贫、乡村振兴及全球农业发展相关研究,牵头组织的云南省河边村贫困综合治理实验以及昆明市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实验取得突出成效,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多次专题报道,获得首届脱贫攻坚奖创新奖、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国家荣誉。杨宁教授是我国动物遗传育种学科方向的学科带头人,现任畜禽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2021年带领团队与合作单位联合攻关,成功培育国产白羽肉鸡新品种,突破种业“卡脖子”技术难题。为充分发挥三位讲席教授作用,2022年4月,经学校研究决定,樊胜根、李小云、杨宁三位讲席教授延迟退休至70周岁,享受与院士同等的退休政策,有效激发了讲席教授的工作积极性。
为加快培养农业领域学科领军人才,特别是体现农科高校特色,长期扎根农业农村一线,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做出突出贡献,或以校外社会服务平台为载体,长期服务地方经济或产业发展,产生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领军人才,学校2022年在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聘期中期晋级聘任工作中设置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型研究员二级岗位指标2个。段长青教授现任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长期在宁夏贺兰山东麓这一“酿酒葡萄生产的黄金地带”指导葡萄种植及葡萄酒酿造技术,为宁夏葡萄产业发展、品质提升做出突出贡献,2020年当面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工作。李季教授牵头创办中国农业大学有机循环研究院并担任院长,该研究院瞄准环太湖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这一重大使命,开展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获批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方向中央预算内投资、江苏省重大创新载体建设,成为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典型。经个人申请、所在单位推荐、同行专家评议和学校评议,段长青教授和李季教授成为学校首批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型研究员二级岗人选。聘任结果彰显了情系三农、服务国家、追求卓越的人才评价改革价值追求,让扎根农业农村实践一线、全情投入、成效突出的人才吃了“定心丸”,有了“奔头”,起到了良好示范作用。
为促进青年人才成长,让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学校多措并举,努力给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一是在人才引进方面,增设青年研究员岗位,为一些年龄较小、但创新能力突出、发展潜力较大的青年人才开辟了专门通道,为他们提供科研经费,支持他们建立独立课题组,加快发展。二是拓宽青年教师破格晋升通道,不仅晋升正高可以破格,晋升副高一样可以破格,优秀青年人才可不受任职年限限制,一路破格,2021年有8位青年教师破格晋升正高,4位青年教师破格晋升副高,有效建立青年人才发展“快速通道”。三是出台了“1+1+4”博士后改革系列文件,将博士后纳入学校师资人才队伍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初步构建了涵盖博士后纳入师资计划、合作导师“减负”支持奖励计划、优秀博士后评选等“四梁八柱”的政策制度体系,2022年已招收博士后180人,超过2021年全年招收人数,目前在站人数为460人,历史上首次突破400人,2022年博士后获批国家自科基金数量达到52项,对自科基金青年项目贡献占比首次超过50%。
学校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走高质量发展道路,精准施策,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坚持“下绣花功夫”,一针一线不马虎,精耕细作不松懈,不搞“大水漫灌”,面向不同人才群体,定向发力,充分发挥每一项具体政策的效力效能,用好学校每一份资源投入,激发调动每一位人才的创新活力,取得了良好成效。
四、建设农科特色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一直在路上
学校坚持破“五唯”导向不动摇,根据农科高校自身特点,建立分类发展通道,形成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协同发展、良性晋升的局面,努力建成最优的农科人才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制度环境,成为全球农业领域一流人才向往之地。
为提高人才引进质量,学校修订《中国农业大学人才引进管理办法》,重点进行了四个方面改进。一是规范人才引进程序,强化岗位论证,确保岗位设置与学院学科规划相匹配,提高引才精度,实现精准引进。二是围绕学校学科发展需求,鼓励团队整体引进和高端引进,对于已具备社会公认的高学术水平的人才进行“一事一议”,建立“大师+团队”队伍发展模式,实现招之能来、来之能战。三是建立人才层次动态调整机制,对于取得重大成果或突出业绩的人才,可申请在聘期内聘任高一层次的人才岗位,人才待遇与人才贡献相匹配,让人才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激活人才发展“一池春水”。四是成立人才工作专门委员会,下设农业科学、工程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3个分委员会,单独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引进评审委员会,人才引进实行学院——人才工作专门委员会(或分委员会)——学校三级评审制度,完善校院两级、部门协同、学院为主的工作机制,分级分类评审,强化组织保障,不断完善人才学术评价治理体系。
为对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生物育种、智慧农业、黑土地保护、绿色发展、营养健康等新兴前沿交叉学科人才储备,支撑“卡脖子”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学校明确采取“人才特区”政策支持新兴前沿交叉学科建设。一是新兴前沿交叉学科进人指标单列,以各学院现有学科为基础,开辟新方向,鼓励交叉,实现对现有学科队伍改造升级,按各学院现有教师人数10%进行增量核定,共下达200个进人指标。2022年10月6日,学校学科建设专门委员会逐一听取各学院新兴前沿交叉学科方向设置及建设思路汇报,经过专家提问、讨论评议、投票推荐等环节认真把关,最终,第一批54个方向中28个通过论证,有效确保新兴前沿交叉进人指标用到实处,促进学科建设。二是以农学领域全国唯一的前沿科学中心——分子设计育种前沿科学中心为试点单位,核定150人的人员规模,配备专职行政辅助人员,在准聘-长聘、长周期考核等聘用机制改革方面进行先行先试,单独设计薪酬体系,探索符合农业研究特点、有利于生物育种重大任务攻关的人事人才政策,着力破解种业种源“卡脖子”技术难题,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为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支持学院将社会服务与办学资源拓展做大做强做出品牌,学校从三个方面进行人事制度改革。一是在学校延迟退休类别中新增加办学资源拓展类,引导符合办学资源拓展地学科方向需求的本部教师有序迁移,目前已批准3人,既有担任过学校领导经历的双肩挑教授,也有主持过“973”项目、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等重大重点项目的知名学者,还有中国临床兽医、伴侣动物诊疗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为办学资源拓展地输送了高端领军人才。二是针对社会服务所需的关键核心稀缺人才,发挥编制资源优势,科学使用经费自理事业编,尝试在用人机制多元、经费支出渠道、增强学校创收能力等方面进行创新改革,最大限度发挥编制资源价值,吸引和稳定所需人才,目前已下达10个经费自理事业编。三是针对全职常驻地方工作专职科研人员不足的问题,学校出台校地合作博士后专项制度,专项坚持以学术创新为基础,以服务地方发展为导向,联动地方合作单位,在办学资源拓展地平台基地进行博士后培养和使用,目前已批准设立了9个博士后校地合作专项,分布在三亚、成都、深圳、昆明、苏州、平谷等校地合作重点区域,进站博士后突破40人。学校通过人事制度组合创新,为产教融合、校地合作提供了多层次的智力资源支持。
五、第一时间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接续奋斗新征程
党的二十大起,我国将迈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作为农科院校排头兵,中国农业大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出发,深刻认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深刻领悟党中央将人才工作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高度的重大意义,对做好新征程上的人才工作进行再谋划、再动员、再部署,在人才强国认识站位上再上新台阶,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上再深化,在人才强校成效上再出新成绩。
进一步建设农业领域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以更加宽广的全球化视野,坚持世界一流标准,加快引育处于国际学术最前沿的学术大师、顶尖科学家和杰出人才,重点加强新兴前沿交叉学科方向人才引进和培育。以战略科学家为引领,发挥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核心作用,助力青年人才快速成长,围绕农业领域“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兴前沿交叉领域布局、农业基础研究等需求,谋划推出战略科学家与顶尖业绩支持工程,分类定向实施人才引育专项,开展标杆创新团队建设,出台教学团队支持计划,支持教辅管理关键支撑岗人才发展,建立中农学者荣誉体系,力争涌现出一批国家重大战略人才,在农业战略必争领域争取重大原创性成果和关键性技术突破,加快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进一步深化农科特色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分类评价,坚持顶天立地,让适合基础研究的人才安心从事基础研究,让能够引领产业的人才放心搞产业创新,让善于成果转化的人才专心做好成果转移转化,在引进人才上也要“分赛道”,让人才各施其才、各显其能。进一步加大人才经费投入力度,完善以团队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引导人财物资源有序向人才和创新团队聚集。不断完善校院两级人事人才管理制度,建立校院协同、各司其职的人才学术评价治理体系。聚焦服务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出台创新型人才支持政策。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出台创业型人才支持政策。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中国农业大学将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嘱托,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始终咬紧“加快建设农业领域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目标不放松,坚定信心,提高认识,深化改革,推动人才队伍质量持续提升、结构持续优化,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新时代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新力量!(中国农业大学人事处 人才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