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显神通”写出助力脱贫“生花笔”——各高校推进定点扶贫对口支援工作综述之一
教育部简报〔2018〕第19期
原文编者按: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教育系统的重要责任和政治任务,是书写“奋进之笔”的关键笔划。2018年,教育部深入推进扶智育人教育脱贫攻坚行动,各高校结合自身优势和贫困地区实际,积极探索和实践智力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生态扶贫等精准扶贫模式,扎实推进学科建设、师资培训、人才开发、管理变革等方面的援建帮扶,推动定点扶贫和对口支援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现将部分高校经验做法予以编发,供参阅。
根据中央扶贫工作统一部署,各高校发挥自身优势,结合扶贫地区实际,积极推进智力扶贫和产业扶贫,厚植发展根基,激活内生动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脱贫致富。
创新体制机制,增强扶贫工作实效性。各高校着力完善定点扶贫工作体制机制,将扶贫纳入学校整体计划或工作重点,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通过与定点扶贫地区签署合作协议及向当地派驻专家团队、挂职干部、驻村书记等,提升定点扶贫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四川大学探索构建了“1名县级副职+3至4名县属委办局副职+1名乡镇副职+1至4名驻村干部”的“1+N”干部人才精准扶贫模式,并在硬件设施、生活补贴、交通费用、医疗保险等方面为挂职干部提供保障。重庆大学整合校友资源,引导校友到云南省绿春县和西盟县开展“互联网+农业”创业,积极促成校友企业与当地开展农副产品营销全产业链合作,推动农村产业发展。中国农业大学将精准扶贫与基层党建工作相结合,在云南省镇康县设立党建扶贫项目,以“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上海财经大学向云南省元阳县划拨扶贫专项党费,用于基层党组织活动、党建基础设施等,并与当地建立了党建工作交流机制。
强化智力扶贫,开好脱贫攻坚药方子。各高校发挥智囊团作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城乡规划、产业发展、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等,扎实开展调查、论证、研究、推广、培训等工作,为当地党委、政府脱贫攻坚提供咨询服务、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兰州大学成立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设立产业发展、文化旅游、县域治理、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4个研究中心,完成甘肃省19个县区经济发展规划编制,通过大量政策咨询、研究报告、论文专著等助力县域经济发展。西南大学帮助贫困县编制农业“十三五”和特色产业发展规划20余份,组织专家800多人次深入重庆市石柱县、忠县调研,组织实施地方特色产业技术研发、科技攻关项目200多项,推动当地黄连、柑桔、核桃、长毛兔等产业快速发展。四川农业大学派驻专家团队先后为四川省甘孜州、凉山州、阿坝州等的45个深度贫困县编制精准脱贫、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等规划130余份,在贫困地区示范推广林果、蔬菜、中药材和畜禽等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230余项(次),用科技引领地方产业发展。复旦大学每年选派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到云南省永平县“干部讲堂”开展专题讲座,为管理干部、专业技术人员、教师和医务人员提供培训,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能量。
促进科技转化,培育产业发展新业态。各高校发挥学科优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和产业化,助推种养业、手工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产业发展升级,形成经济发展新业态,促进地区脱贫和农民增收。西安交通大学在陕西省平利县建立重点实验室专项科研项目,牵头建立6个扶贫产业园区,以“学校+示范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大樱桃、茶叶等特色产业发展。东北林业大学面向各学院设立“扶贫专项科技计划”项目,推动高效栽培技术研发、优质品种筛选和繁育、新品种培育和推广、农产品包装设计等项目成果转化,推动黑龙江省泰来县特色农林产业发展。中国药科大学帮扶陕西省镇坪县建成14个中药材基地,促成10多家企业与当地签订中药材长期购买合同,构建了“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引导当地走上中药材种植及深加工的产业扶贫之路。浙江大学与云南省景东县合作共建资源研发中心和资源保护实验室,帮助建成灵芝、小香菌等人工栽培示范点,探索建立乌骨鸡“鸡苗培育—集中育雏—散户饲养”产业帮扶模式,指导建成6个产业发展项目示范基地,带动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电子科技大学投入专项资金,推动贵州省岑巩县塔山村生猪养殖场“智能化”升级,通过自动监测和精准管理,降低养殖成本,增加养殖户利润。
搭建平台载体,催生经济发展新动能。各高校通过提供信息服务、支持搭建电商平台等方式帮助当地拓展产品市场、树立产品品牌,同时挖掘当地自然、文化资源,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等,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西安邮电大学电子商务专家团队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实地、网络培训,培养农村电商人才,打造“照金模式”“武功模式”“山阳模式”三大电商模式,帮助农民把特色果品销售到全国各地。天津大学带领甘肃省宕昌县村民发展电商,集合电子商务、物流等企业力量,打开中药材、蜂蜜、杂粮、花椒等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帮助农民增收。南京农业大学将“互联网+”与农技推广结合,推出集农技指导、科教培训、专家互动等功能的手机APP“南农易农”,近100名专家利用平台为数千名农户提供农事指导、市场咨询等服务,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农民的“好帮手”。湖南大学组织专家指导崇木凼村、大托村、白水洞村等驻点扶贫村编制旅游规划,设计、改造特色民居和民族风情街,帮助申报国家、省级传统村落和文化名村,积极策划宣传推广方案,开发特色文创产品,推动旅游产业发展。贵州大学扎实推进“校农结合”消费扶贫模式,将当地农产品纳入学校食堂餐饮、工会福利采购体系,在校内开设专柜,展示和销售农特产品,促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