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里稻花香

科技日报 2017年08月12日 报道 浏览次数:

原文副标题:改良后,稻田当年亩产可达千斤以上

科技日报讯 (记者马爱平)8月6日,正值水稻抽穗期,在吉林长春松原市前郭县500亩盐碱地改良示范基地的盐碱地里,稻穗、稻花香,蛙声汇成一片,200多个附近老百姓和远道而来的种植户对眼前的盐碱地种出郁郁葱葱水稻的景象赞叹不已。

中国农业大学引进教授胡树文在松原市盐碱地改良高产栽培模式观摩会上进行讲解

    “吉林省总耕地面积703万公顷中,接近五分之一存在不同程度的盐碱地;此外,吉林西部地区难以利用的盐碱荒漠面积还有67万公顷。对于重度盐碱地而言,普通的治理技术需要5—7年左右的脱盐、洗盐时间。”吉林省国土厅相关负责人说。

    中国农业大学引进教授胡树文带领团队,研发出最新的盐碱地改良技术,将脱盐、洗盐缩短到1—2年,不仅大幅降低了改良成本,缩短了改良周期,而且当年改良当年获得高产。2016年吉林、黑龙江等地测产数据表明,当年改良当年产量普遍达到亩产千斤以上。

    现场可以看到,该基地附近有不愿进行土地流转的种植户,采用传统方法改良种植的水稻成活率低、分蘖数少,植株矮小、抽穗速度慢,水稻产量预期不容乐观,甚至可能绝产。这与改良示范田郁郁葱葱的水稻长势形成鲜明的对比。

胡树文教授在长春松原市前郭县500亩盐碱地改良示范基地里,左边为经过改良的稻田,右边为没有经过改良的稻田。

“盐碱地种植水稻获得高产、稳产必须经过综合性的治理。”胡树文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团队通过技术上的革新和在盐碱地上的“摸爬滚打”,结合土壤改良形成一套与之相匹配的栽培模式。

    “这套技术主要包括缓/控释技术、抗盐碱功能性材料技术、盐碱土专用种子处理技术等技术体系,并结合沟渠设计、土地平整、秸秆腐熟还田、土壤培肥等配套措施,不仅使作物全生育期内可提高综合抗盐碱性能,还可以高效持续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胡树文说。

    该团队2016年开始在吉林省大安市的2000亩重度盐碱地进行改良示范,记者在该基地看到,经过1年的改良,今年的水稻长势更加喜人,产量将稳定在7500公斤/公顷以上。

《科技日报》2017年8月8日3版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更多
标签: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