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志愿服务第一课 陆士桢为本科新生讲授未来与梦想(图文)

刘铮 学生记者 王昊翔 2016年09月01日 报道 浏览次数:

  

  

  刘铮 摄影

  本网讯 8月31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原党委书记陆士桢教授应邀来校,在东区体育馆为2016级新生作了题为《我的未来和梦想》的报告。  

  陆士桢曾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现为中国青年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志愿服务发展研究会会长,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专家,牵头主编国内外第一部志愿服务领域辞书《中国志愿服务大辞典》,出版著作十余部,牵头多项重大课题研究,是我国志愿服务理论事业的重要开拓者和推动者。

  党委副书记秦世成在报告开始前会见了陆士桢,代表学校对她来校授课表示热烈欢迎,也希望她经常为青年学生授课,传播正能量。陆士桢对学校的邀请表示感谢,并就志愿服务等话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

  陆士桢的报告首先从问题引入:“我生在何时,身处何方?”这也引起了在场同学的思考。陆教授通过举出当下引人关注的离婚案、诈骗案等例子,向新生介绍了当前环境下意识形态多样化、传播方式大众化带来的社会矛盾,以及物质化、现实化的社会对精神建设、文化建设的冲击,并提出一个耐人深思的问题: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构建一个怎么样的精神家园。

  “我和我的中国梦”是陆士桢讲座的第二部分内容,陆士桢分析,中国梦具有团体属性。中国人自古就有浓厚的家国情怀,中国人的自我实现一直都是通过社会肯定来完成。她引用了习总书记的讲话:“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勉励同学们将自己的梦融入到中国梦,做到心中有人民、有国家,情系群众,关注民生,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服务国家,积极参与社会工作。

  随后陆士桢为新生解答了“大学应该做什么?”“未来在哪里?”两个问题。她谈到,大学的首要任务是应该发展公民能力所需要的智力技能。作为当代大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当中应该具备:首先是物质支撑,即自己的学习能力以及专业技能;第二是精神支撑,包括有坚定的信仰,正确的价值观,要立志;第三点是社会支撑,清楚社会的规则、制度与价值、学会与他人沟通与合作。陆士桢希望同学们在大学期间做到三个“学会”:学会敞开自我,让自己透明起来;学会调整自我,用一种方式来释放自己的压力;学会战胜自我,迎接困难,接受挫折。

  “我怎样实现自由,为什么要有责任?”是陆士桢向新生讲授的第四部分内容。她以志愿服务为例,阐述了自由选择与责任承担辩证统一的观点,告诉大家履行义务才能更好地享受权利。她还明确了自愿性是志愿服务的核心要素,强调了志愿服务是完善自我的要素,表达的是对生命价值的积极态度。在此基础上,她提出了做志愿服务要从点滴做起,打下坚实的基础。

  陆士桢寄语新生:第一,学会把读书变为与智者的对话;第二,将积极的实践作为必要的历练;第三,自觉的修养是人生成功的必备;第四,经历就是收获,担当就是成长。

  陆士桢的报告是新生入学教育培训的一场,学工部、校团委等还邀请了多位校内外专家学者为同学们进行培训。今年新生入学教育首次加入志愿服务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家国情怀,实现当代青年人的理想和担当。

  学工部部长王勇,校团委书记张银,体育馆管理中心主任杜学振,学工部副部长林涵、施钢等聆听了报告或会见时在座。

  

责任编辑:新闻中心
分享到: 更多
标签:新生教育 陆士桢 秦世成 志愿服务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