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人口、农村教育:反思发展主义的视角”研讨会召开

人发学院 2013年12月24日 报道 浏览次数:

         

         

人发学院  供图

  本网讯  日前,人发学院举办“农村留守人口、农村教育:反思发展主义的视角”研讨会,邀请了国内高校14名知名学者开展学术研讨,同时以论文征稿方式邀请高校及研究机构的42名青年学者共同探讨农村发展。

  研讨会的四场全体会议以知名学者的发言为主,分别以留守儿童与农村教育、农村教育的价值、反思教育为主题。研讨全程的55个主题发言涉及留守人口、留守社区、农村教育现实及其价值取向等多个方面。

  首场全体会议上,华中师大教授范先佐、东北师大教授邬志辉(王海英博士代为展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段成荣以及北京师大教授袁桂林分别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回顾和反思、留守儿童问题与实践应对、“两为主”政策视角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了阐释。段成荣教授认为,今天的人口流动是只见孤立个体、不见家庭流动,值得研究者深思。

  第二场全体会议同时也是“农政与发展系列讲座”之一。主讲人为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他提出,未来几十年人类将面临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文明与发展模式问题、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问题。年轻人不仅要有理论准备、精神准备,还要有实践准备。他同时介绍了晏阳初关于“三农问题”思想、观点,并就如何处理现实与理想差距等问题和与会者进行了交流。

  在“农村教育的价值”主题会议中,西南大学教授廖其发提出“多元一体”的农村教育价值取向,华南师大教授葛新斌则探讨了农村教育的发展模式,西南大学教授刘义兵分析了农村留守农民的全面发展及其教育转型,河海大学教授王毅杰对生存压力下的农村民办学校展开讨论。南京大学教授张玉林用城市信仰与“贱农主义”反思了中国式发展主义。

  最后一场全体会议以“反思教育”为主题。北京大学教授刘云杉提醒教育机会均等存在限度,方文教授阐述了公共政策分析的政策社会心理学路径。我校教授朱启臻分析教育规律和经济规律不同,不能将经济领域的规模化、专业化等要求用于教育领域;孙庆忠教授阐述了文化的集体失忆和农村教育的使命。

  研讨会共组织了8场分组会议,42名青年学者分别进行了展示和交流。农村教育组讨论的主题包括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理论与实践反思、农村寄宿制学校反思、农村教育与农村文化、农村义务教育的政策、我国农村教育政策回顾与反思、教育思想回顾等。农村留守人口组的讨论主题包括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及其教育困境、留守儿童污名化问题、留守儿童越轨的个案分析、童年亲子分离与成年精神状态、留守妇女现象的性别分析、农民工临时夫妻问题、农村留守老人抑郁问题、养老问题与社会支持、农村人口结构变化、流动带来的新农民阶层文化以及农村留守人口干预工作等。

  研讨会还成立了两个学术委员会,采取主办单位不参评、同机构回避制与匿名评审方式,评出6篇优秀会议论文。‘文字上移’何以发生?中国乡村教育发展的社会学研究”(李涛,东北师范大学)、“‘留守’抑或‘流动’——一个特殊农村家庭中两代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一般意义”(刘燕舞,武汉大学)、“农村学校布局变化三十年的制度原因分析”(白亮,西北师范大学);“贫困农村地区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研究”(赵苗苗,北京大学)、“检视发展主义模式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境”(王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童年亲子分离与成年精神状态”(韩钰,上海大学),分别被评为农村教育、留守人口研究优秀论文。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农村留守人口干预研究项目(二期)”支持。项目合作的农村中小学校的22名教师及6名农村留守人口工作者也参加了研讨会。本校和北京其他高校、研究机构的多名学者和研究生旁听了会议,并参与了会议讨论。

分享到: 更多
标签:农村留守人口 农村教育 研讨会 人发学院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